綠色中國發展視角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政策的實踐探索
—— 大學生暑假異地調研心得
□張 鴻(城市與環境學院2406班)
一、調研背景與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提出以來,已成為引領中國綠色發展的核心指引。推動這一政策落地生根,不僅需要政府與企業的發力,更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深度參與。作為生態環境專業的學生,我始終認為,綠色中國的建設離不開對基層實踐的洞察 —— 唯有走進田間地頭、貼近群眾生活,才能真正理解政策的實踐成效與現實挑戰。
2025年暑假,我與團隊成員圍繞 “綠色中國發展” 主題,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政策為核心,開展了異地調研。此次調研既是對課堂理論的實踐檢驗,也是青年學生助力生態環保事業的一次主動擔當。通過走進不同地區的鄉村與社區,我們希望摸清政策在基層的認知度、落地成效及群眾需求,為綠色發展的 “最后一公里” 貢獻青年視角。
二、調研過程與方法
(一)前期籌備:線上協作定方向
受異地調研的限制,團隊前期通過4次線上會議完成了工作部署。我們結合問卷題目中的內容框架,針對不同調研區域的特點(如生態旅游村、傳統農業村、城郊結合部)調整了問卷細節,重點保留了 “政策認知渠道”“環保行為實踐”“綠色發展難題” 等核心問題;同時明確分工:2人負責問卷發放與數據統計,23人負責下鄉走訪與訪談記錄,2人統籌進度與資料整理。線上會議中,我們反復模擬了走訪場景 —— 比如如何與村民解釋問卷內容、如何記錄生態變化的細節,為實地調研打下了基礎。
(二)實地調研:問卷與走訪相結合
7 月中旬至 8 月初,團隊成員分別在不同區域如:浙江安吉(生態轉型典型區)、陜西榆林(生態修復區)、湖北黃岡(農業主產區)開展調研。
問卷調查:累計發放問卷1000余份,覆蓋不同年齡(18-60 歲為主)、身份(村民、村干部、商戶等)群體。問卷內容聚焦群眾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了解程度、環保行為習慣、參與綠色活動的意愿等。
下鄉走訪:走進 12 個行政村,與 56 名村民、8 名村干部交流,記錄當地生態變化(如浙江安吉某村 “竹林 + 民宿” 模式、陜西榆林的退耕還林成果),觀察環保設施(垃圾分類點、太陽能路燈)的使用情況,并收集群眾對綠色活動的具體需求。
三、調研發現與分析
(一)政策認知:“聽說過” 但 “不深入”
問卷顯示,72% 的受訪者 “大致了解” 或 “聽過但不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政策,僅 15% 表示 “非常清楚”。認知渠道中,58% 通過 “電視或廣播”,23% 通過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而 “學校教育 / 社區活動” 占比不足 10%,反映基層宣傳仍以傳統媒體為主,互動性宣傳不足。
(二)環保實踐:意識與行動存在差距
83% 的受訪者表示 “偶爾” 或 “經常” 采取環保行為(如垃圾分類、低碳出行),但下鄉走訪發現,實際行動中存在 “知易行難” 現象:部分村莊雖設垃圾分類點,但村民因 “嫌麻煩” 仍混投;多數人認可 “低碳出行”,但因鄉村公交不便,私家車使用率仍較高。
(三)綠色成效:“綠水青山” 初顯經濟價值
在浙江安吉調研時,村民提到 “以前砍竹子賣錢,現在靠竹林搞民宿,收入翻了 3 倍”,印證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轉化效應。問卷中,67% 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發展 “促進了綠色產業”“改善了生活環境”,而陜西榆林的受訪者則更關注 “植被增加”“沙塵暴減少” 等生態改善。
(四)現存難題:“想參與” 但 “有阻礙”
群眾反映的主要困難集中在:“參與渠道少”(42%)、“不知道怎樣參加活動”(38%)、“工作忙沒時間”(35%)。此外,31% 的受訪者認為 “生態保護活動單一無趣”,希望增加 “親子環保活動”“技能培訓(如有機種植)” 等形式。
四、調研感悟與展望
(一)實踐出真知:政策落地的 “復雜性”
調研前,我以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只是簡單的 “保護生態 = 賺錢”,但實地走訪讓我明白:不同地區的轉化路徑差異巨大 —— 浙江安吉靠 “生態 + 文旅”,陜西榆林靠 “生態 + 農業”,而湖北黃岡仍在探索 “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 的平衡。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綠色發展沒有 “標準答案”,需因地制宜。
(二)青年擔當:從 “旁觀者” 到 “參與者”
線上會議的協作讓我體會到團隊的力量,而與村民的交流讓我明白:綠色發展不僅需要政府主導,更需要每個人的行動。有位陜西榆林的老人說:“以前沙子埋莊稼,現在種樹能領補貼,還能給孫子講‘治沙故事’”,這讓我意識到,環保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與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
(三)未來行動:以小見大促改變
結合調研發現,我計劃從三方面行動:一是在校園推廣調研成果,通過 “環保宣講會” 普及基層綠色需求;二是參與社區 “親子環保活動” 設計,讓綠色活動更有趣;三是持續關注 “碳交易”“綠色技術” 等政策,用專業知識助力家鄉的綠色發展。
綠色中國的建設,既需要 “頂層設計” 的藍圖,也需要 “基層實踐” 的根基。此次調研讓我看到了 “綠水青山” 向 “金山銀山” 轉化的希望,也深知前路仍需努力。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既要做綠色理念的傳播者,更要做綠色行動的踐行者 —— 唯有如此,“兩山” 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綠色中國的愿景才能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