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條》讀后感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觀看《第二十條》這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對法律與正義的深度探尋,影片結束,心中仍有諸多感慨在翻涌。
影片以檢察官韓明的視角展開,將三個看似獨立卻又緊密相連的案件娓娓道來。公交車司機張貴生,面對車上的騷擾事件挺身而出,卻因互毆中致人重傷被判三年;王永強為護妻女反抗村霸霸凌,以命相搏;韓明的兒子韓雨辰在校園制止霸凌,卻也陷入被追責的困境。這一個個案件,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正當防衛”在現實司法實踐中的復雜處境,也引發了我們對公平正義的深刻思考。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影片中,韓明在面對案件時,從最初的機械適用法條,到后來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考慮,他的轉變讓我們看到,法律不應該是高高在上、冰冷的條文堆砌,而應是充滿溫度、貼合民眾樸素情感的正義守護。當我們只看重法律邏輯,而忽視社會經驗與民眾的實際感受時,法律的權威便會在民眾心中動搖。就像張貴生案,他的見義勇為之舉,本是符合大眾心中對正義的期待,卻因司法裁決與民眾樸素認知的偏差,讓人們對法律產生困惑。法律的權威,應當源于民眾對公平正義的認可,它要能為每一個善良勇敢的人兜底,讓正義得到伸張。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每一個案件對于當事人來說,都關乎著他們的命運、家庭乃至未來。在這三個案件里,當事人及其家人所承受的痛苦與煎熬,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司法工作者責任之重。一個錯誤的裁決,污染的可能是整個法治水源,影響的是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司法工作者需要秉持“如我在訴”“如我敗訴”的理念,在法律的框架內,充分考量每一個案件的具體情況,實現法理情的有機統一,讓每一個走進司法程序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影片最后聽證會上韓明的陳詞令人動容,他打破司法慣性,為實現“正當防衛”條款的立法本意而努力。這一過程艱難無比,甚至可能以職業生涯為代價,但他的堅持,正是法治進步所需要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推動法治完善的道路也絕非坦途,會面臨傳統司法理念的束縛、案件事實與證據的復雜性等諸多挑戰,但只要有像韓明這樣堅守正義的人,法治之光就會不斷照亮前行的道路。
《第二十條》這部電影,不只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對法律、正義、人性的深度審視。它提醒著我們,公平正義是法律永恒的追求,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守護。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相信法律、尊重法律;作為法律工作者,更要以追求公平正義為使命,讓法律真正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讓法治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
作者:辛向陽 陳祉涵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第二十條》讀后感
- 因合乎道德而立良法,因違背道德而廢惡法。如何把握法律與人情之間的界限,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2025-07-25
- 巷口的修鞋攤
- 本文以巷口的修鞋攤為核心,勾勒出老巷里的溫暖日常。王大爺的修鞋攤、鄰里的飯菜香、偶然出現的橘貓,還有那些藏在青石板路與老
-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