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浙圖尋根,數字解鎖典籍密碼
實踐首站,隊員們一頭扎進浙江圖書館的古籍部。當指尖觸碰到泛黃的《夢梁錄》《武林舊事》書頁,宋代市井的喧囂、禮樂的莊重仿佛穿透時空撲面而來。“讀著‘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的描述,感覺南宋臨安的夜生活比我們還豐富!”隊員小管感嘆道。而更讓他們驚喜的是圖書館的“數字觸角”——利用線上AR圖書導航,精準定位宋韻文獻,大大提升了效率。“這不僅僅是找書方便了,”負責文獻梳理的小程分享感悟,“它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古籍保護不再是束之高閣,開放共享、科技賦能,能讓沉睡的文獻真正‘活’起來,成為我們觸摸歷史肌理的橋梁。”
次日:宮闕新生,VR/全息里的建筑哲思
在杭州方志館的史料印證后,德壽宮遺址帶給隊員們前所未有的震撼。站在重華殿遺址區,戴上VR設備,工字殿瞬間在眼前拔地而起,飛檐斗拱,簡約而氣韻生動。“以前看古建復原圖沒感覺,但VR讓我‘走’進去了!宋代那種‘少即是多’的建筑美學,變得無比直觀和震撼。”建筑學背景的小黃興奮不已。慈福宮遺址則上演著現實與虛幻的協奏曲,全息投影讓殘存的基石上“生長”出完整的宮殿輪廓。“科技讓遺址不再冰冷,它賦予了歷史場景以鮮活的生命力,仿佛能聽到當年宮苑里的細語。”隊員們在文創區流連忘返,那些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文創產品,也點燃了他們后期設計宋韻文創的靈感火花。“原來,古老的文化可以如此時尚地表達。”
第三日:浙博對話,數字畫卷中的文脈流淌
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是文物的盛宴,更是數字賦能的課堂。通史廳“浙江一萬年”時間軸精準定位宋朝,宋韻展廳內200余件珍寶訴說著杭州的深厚底蘊。而當巨幅LED屏上,《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緩緩流動、細節放大時,隊員們屏住了呼吸。“太美了!數字技術放大了藝術感染力,讓千里江山仿佛近在咫尺。”學數字媒體的小朱深受觸動,“這讓我們思考,深耕文化土壤,技術是‘放大器’,但核心永遠是文物本身承載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價值。科技是手段,內核才是靈魂,兩者結合才能走得更遠。”
第四日:藝博探秘,科技深研宋韻美學
浙江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將數字與宋韻的融合推向了更深層次。隊員們興致勃勃地嘗試:用AR掃描畫作復制品,題跋的現代譯文即時顯現,掃清了古文障礙;多媒體演示將蘇東坡的筆法拆解成三維動畫,“原來‘石壓蛤蟆體’的力道是這樣運出來的!”書法愛好者小李恍然大悟;CT掃描則如同“文化X光”,揭示了瓷器內部精妙的結構。“技術迭代徹底改變了我們學習和欣賞的方式,”隊員們討論熱烈,“它讓文化傳承不再是單向的灌輸。AR翻譯、互動演示,讓我們從被動觀賞者變成了主動探索者和參與者。宋韻文化要在當代煥發新生,擁抱技術、提升參與感,是必經之路。這為我們后續的傳播實踐提供了絕佳范本。”
收官日:非遺體悟,指尖流轉的宋人風雅
實踐收官于小河直街非遺體驗館。隊員們脫下“研究者”的外衣,化身“宋人”,沉浸式體驗點茶與篆香的雅致。點茶環節,傳承人“輕攏慢捻”間,茶湯泛起細膩白沫。隊員們也拿起茶筅,笨拙卻充滿熱情地嘗試,甚至大膽地在茶沫上描繪出星星、校徽等創意圖案。“看起來簡單,做起來真不容易!但親手打出綿密泡沫,再點上圖案,那份專注和創造的快樂,瞬間理解了宋人為何以此為樂。”篆香體驗則需在方寸香爐內,用香粉勾勒圖形。香粉灑落,清雅之氣氤氳開來。“老師告訴我們,宋人還能通過香的氣味變化感知時辰,這小小的香爐里,藏著古人對生活的極致講究和時間智慧。”隊員小周感慨,“親手操作,才真正體會到宋人‘風雅處處是平常’的生活態度。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它是可以參與、可以創新、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活態智慧。”

結語:躬行悟道,青年續寫宋韻新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五天的沉浸式實踐,對隊員們而言,是一次從“知道”到“懂得”的蛻變。他們用腳步丈量歷史,更用“科技之眼解碼傳統,用親身體驗鏈接古今”。數字技術帶來的震撼與便捷,讓他們看到了活化千年宋韻的無限可能;非遺體驗中的手作溫度與心靈觸動,則讓他們深刻領悟到宋韻文化中那份追求生活美學與內在修養的永恒價值。
隊員們不僅系統梳理了宋韻脈絡,更在心底種下了傳承創新的種子。他們深刻感受到宋朝“風雅處處是平常”的精神內核在現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發現了傳統與現代傳播、科技與人文體驗的諸多契合點。帶著這份寶貴的實踐感悟,浙江工業大學“數繪臨安,城載宋韻”實踐隊將繼續前行,探索“宋韻+”的無限可能,用青年的智慧與熱忱,為這條流淌千年的文脈注入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活力,讓宋韻風華在Z世代手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