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路晨曦”實踐隊赴杭州聚焦殘健共融建設

2025年6月30日至7月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路晨曦“實踐隊12名隊員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圍繞“科技助殘”與“無障礙環境”兩大主題開展了為期7天的線下調研。
高精尖設備與算法的深度融合正不斷重塑殘障人士的自主生活和學習方式。 實踐隊在對杭州彗光科技、BrainCo和Rokid等企業的參訪與體驗中,直觀感受到高精尖技術為助殘帶來的變革力。彗光科技的漢盲雙向翻譯平臺可在數秒內將復雜文本和公式轉為規范盲文,且輕量盲文刻印機實現多材質實時輸出,突破了國外設備壟斷;BrainCo的智能仿生手與仿生腿通過腦電與肌電信號解碼,讓使用者能夠完成握筆、行走等細微動作;Rokid的AR眼鏡將虛擬與現實融合,在產品演示中可實現導航避障等功能,拓展了助殘科技的新應用場景。通過多處實地調研,實踐隊總結處助殘科技發展的三大要點:一是算法與硬件緊密結合,能夠針對殘障人士的具體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二是依托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研發團隊具備豐富的學術與實踐經驗;三是多元產品線覆蓋教育、生活和社交等領域,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體系。
無障礙設計以通用關懷的理念為每一個個體構筑起公平參與公共生活的“無形橋梁”。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天目里美術館的調研與杭州無障環境促進會的座談讓實踐隊深入體會了通用設計對殘障人士的關懷,也看到了城市層面無障礙建設的亮點與盲區。實踐隊在“黑暗中對話”進行全黑環境體驗,切身感受視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有效提升了隊員的同理心和社會認知。此外實踐隊還走入新建公共場館如天目里美術館,調研發現其在入口處設有盲道、無障礙導覽冊和手語視頻、無障礙衛生間及共享輪椅等設施,展覽內容還融入3D觸感畫作和聲光電互動,讓視障者得以通過觸覺和聽覺“看”藝術,真正踐行“藝術屬于所有人”的理念。杭州無障礙環境促進會會長張華的一句“如果把14億中國人都設想成殘疾人,只有8500萬是健全人,那么我們所有的設計標準就會完全不同。”引發隊員深刻共鳴,說明無障礙設計核心理念的真實寫照——不是為“少數人”讓步,而是為“所有人”服務。

此次儀路晨曦實踐隊在杭州開展社會實踐,以高度飽滿的學習熱情,對杭州助殘企業與無障礙保障有了充分的認知。前沿助殘技術與城市無障礙建設各有其獨到優勢,也面臨不同程度的瓶頸,亟需在成本、標準、用戶參與和公眾認知等方面進一步平衡提升,才能讓科技紅利和城市溫度真正惠及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