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7月12日,懷揣著“文化活化”和“經濟賦能”的目標,廈門大學“藝啟徑山”暑期重點社會實踐隊一行抵達“茶禪文化”發源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開展為期七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這片以“茶禪一味”聞名遐邇的土地,擁有徑山寺的千年古韻、千畝茶園的碧波蕩漾以及豐富的非遺技藝。當這片土地步入新時代后,如何將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展新的形式表達出來,進一步提升其文旅品牌影響力與游客轉化率,正是實踐隊此行的核心課題。
本實踐隊匯聚了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及電影學院的同學,旨在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通過藝術創作、新媒體傳播、經濟學調研與公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徑山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實踐隊一行在鎮山鎮漕橋村文化禮堂前合影 王雨 攝
啟程·熱土召喚
在出發前,實踐隊就為此次出行做足了前期準備。首要任務是
整體規劃與深度融入。隊員們首先與當地鎮政府、漕橋村委會的相關負責人展開多輪深度對接,了解當地文化資源現狀、發展瓶頸以及具體需求。在充分溝通基礎上,結合前期策劃,實踐隊內部召開了多次詳細的工作部署會。
為了更好發揮學科優勢,開展實踐任務,十名實踐隊員分為藝術設計組、傳播組、經濟組三個核心小組。大家明確了各自在未來幾天的核心任務、執行細節與協同方式。藝術設計組負責墻體彩繪和公益課堂設計;傳播組負責短視頻、紀錄片拍攝及推文編輯的重任;經濟組則聚焦于墻繪項目的經濟效益評估調研,并兼顧后勤保障。
圖為實踐隊一行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開展行前會議 李想 攝
丈量·筆觸初探
7月12日,實踐隊抵達徑山鎮,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有條不紊地分組開展工作,汗水與色彩在陽光下交融。
藝術設計組頂著烈日,深入漕橋村選定點位并確定墻繪初稿。他們不僅進行精確的墻面勘測,更注重前期調研——走訪村民,傾聽他們口述的漕橋村歷史故事和對于墻繪內容的期望。在綜合環境特點與村民意見后,藝術設計組確定了兩大主題墻繪主題:一面是充滿童趣與鄉野風味的“田園火車”,另一面則是展現徑山田園風貌的“牧童放牛”,并繼續調色、上底、構圖、填充色彩……
傳播組也在同步行動,她們攜帶專業設備深入徑山寺、茶園、古道,開始勘景拍攝并收集大量空鏡素材,為后續的《窺見徑山》系列短視頻和宣傳紀錄片積累素材。其間,她們精心組織并拍攝了“點茶”技藝展示短視頻。從茶粉研磨、注水擊拂到沫浡呈現,完整記錄了這項徑山禪茶文化的精髓,為《窺見徑山》系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傳播組持續記錄墻繪過程,捕捉藝術與鄉村碰撞的瞬間。
經濟組正式啟動調研工作。他們帶著精心設計的問卷,在徑山鎮游客集散中心和村民聚居點開始進行問卷發放與初步訪談,了解游客來源、興趣點、消費習慣,以及村民對鄉村發展的看法和對墻繪項目的預期態度。同時,他們采訪了杭州市徑山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深入了解涵蓋文化,旅游,鄉村公共服務的統籌協調和政府層面對徑山文旅發展的整體規劃、政策支持以及對本次實踐項目的期望。

圖為藝術設計組繪制“田園火車”現場 李想 攝

圖為傳播組攝制《窺見徑山》系列短視頻點茶片段素材 洪果 攝
深耕·多維綻放
經過幾日初步探索,創作漸入佳境,拍攝如火如荼,調研深入肌理,
實踐成果開始多點開花。
藝術設計組經過連續奮戰,“田園火車”主題墻繪宣告圓滿完工!生動的畫面立刻吸引了村民和過往游客駐足觀看、拍照。她們全力攻堅第二面“牧童放牛”墻繪,色彩鋪陳漸趨飽滿,田園詩意躍然墻上。藝術設計組也精心準備并主持了“廈大實踐隊&杭州徑山鎮”公益課堂。在7月15日、16日的課程中分別講解了“詩朗誦”和“茶水畫”,吸引了數十位當地兒童的參與。孩子們畫出獨一無二而繽紛多樣的茶畫,村民們執筆體驗水墨的禪意,現場氣氛熱烈。傳播組全程記錄下這藝術浸潤鄉村的溫馨場景。
傳播組除了記錄公益課堂,還深入徑山寺及周邊核心景區,進行了《“徑”往林深處,“山”自顯歸途》宣傳紀錄片的主體素材拍攝,圍繞“城市人回歸自然”的情感訴求,捕捉徑山的靜謐與療愈力量。同時,繼續為《窺見徑山》系列拍攝徑山步道、徑山寺等素材。
經濟組繼續在墻繪區域及周邊擴大問卷發放范圍,并對收集的問卷數據和訪談記錄進行初步整理。他們運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尤其關注來自政府、游客、村民和商家等不同群體對墻繪經濟的反饋,嘗試構建初步分析模型。

圖為“茶水畫”公益課堂實踐隊與兒童互動的熱烈現場 王雨 攝

圖為經濟組采訪杭州市徑山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現場 洪果 攝
收獲·回響初顯
實踐進入尾聲,成果豐碩正呈現,7月18日,實踐隊一行為此次“藝啟徑山”實踐之旅
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藝術設計組對第二面墻繪進行精修和收尾,最后一日更是全隊成員共同作畫。在日落時分,兩幅大型主題墻繪作品正式落成!斑駁的老墻煥然一新,成為漕橋村亮麗的新文化地標。隊員們還隨機對在墻繪前打卡的游客進行了訪談,直觀了解游客對墻繪的審美感受和文化認同度。
傳播組開始進入素材整理和剪輯階段,對海量的紀錄片、短視頻素材進行篩選和粗剪,構思敘事邏輯,并進一步進行后期細剪包裝。同時,開始撰寫實踐總結推文和新聞稿并進行投遞。
經濟組在初步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核心發現,撰寫墻繪經濟調研報告,以徑山鎮漕橋村墻繪經濟為切入點,為鄉村振興背景下小型文化項目的經濟效果評估提供了一套可參考的調研思路和方法。

圖為“牧童放牛”墻繪全貌 李想 攝

圖為實踐隊一行在墻繪成果前合影 王雨 攝
尾聲·賦能致遠
“作為從徑山鎮走出去的孩子,我之所以選擇藝術融合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為主題,是因為在我成長過程中,能看到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土生土長在徑山鎮的實踐隊隊長陳楠茜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實踐的真諦。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此次“藝啟徑山”實踐,正是廈大學子響應國家號召,投身鄉村建設,助力精神富有的生動寫照。短短七天,廈大學子在徑山的熱土上,用專業和汗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當繽紛的墻繪成為游客鏡頭下的風景,當公益課堂的笑聲在村中回蕩,當調研數據印證著藝術的經濟價值,廈大學子曬黑的皮膚,是青春在鄉村振興畫卷上最動人的底色。
藝啟青春,筆繪青春,彩繪夢想——徑山的故事仍在續寫,而高校智慧與鄉村沃土融合共生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