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的崇山峻嶺間,一場跨越歷史與現實的文化傳承實踐正悄然展開。6月28日至7月1日,漢江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武當清韻道廉文化傳承團的5名師生,深入武當山腹地,以學術調研為筆、沉浸體驗為墨、創新展示為紙,書寫著武當山道廉文化當代傳播的新篇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探尋“活化”密碼。
紅三軍舊址:從一張清單解碼文化基因
清晨,紫霄宮的晨鐘悠悠回蕩,團隊首站來到紅三軍司令部舊址。一份1931年的紅軍物資清單,成為打開歷史與文化對話之門的鑰匙。清單上,借用物品的名稱、數量、歸還情況記錄詳實,背面“7月2日歸還道長蓑衣”的鉛筆標注,更是讓時光深處的故事清晰浮現。
鐘宏宇同學用微距鏡頭定格清單細節,將歷史原貌留存。指導老師郭雯斐隨即組織微型研討會,引導隊員挖掘文化內涵:“‘有借有還’的誠信精神,與道家‘道法自然’生態觀、‘清靜無為’處世哲學深度交融,是傳統文化價值觀在軍民交往中的生動實踐。” 這一番剖析,讓歷史場景不再是冰冷的過往,而是傳統文化基因鮮活的實踐場,為后續研究筑牢根基。
磨針井:古今對照講好廉政故事
在磨針井景區,“鐵杵磨針”的傳統故事與廉政教育碰撞出奇妙火花。段夢洋現場演示鐵杵磨制,馮旭敏結合《道德經》“大器晚成”講解,投影幕布上,反腐案件“溫水煮青蛙”的警示圖同步呈現。古今對照間,“持之以恒守初心”與“防微杜漸守底線”的關聯清晰明了。游客們圍攏聆聽,討論聲此起彼伏。有人感慨:“原來老故事里,藏著這么多當下該懂的理。” 傳統故事與現代警示的交織,讓廉政教育走出說教框架,以更易共情的方式,浸潤游客心靈。
太子坡:紅色情景劇激活沉浸式體驗
正午,太子坡景區的紅色情景劇,成為游客眼中的焦點。團隊成員換裝演繹1931年道醫救治紅軍傷員場景,“紅軍排長”堅持付藥費,道醫張鵬即興回應“你們為百姓流血,我們怎能收錢”,與史料“軍民互拒饋贈”高度契合,游客自發鼓掌,掌聲里,是對軍民魚水情的真切共鳴。
游客王先生點贊:“比看展板直觀百倍,能摸到當年的溫度。” 團隊趁熱打鐵,提煉“觸發式教學法”,讓歷史場景中的關鍵互動,成為文化內涵的“觸發器”,使游客從被動觀看者,轉變為主動感知文化的參與者。
道廉長廊:創新模式拓寬傳播維度
道廉文化長廊里,團隊打造的“典籍關鍵詞 + 當代案例 + 互動體驗”模式,為文化傳播開辟新路徑。《道德經》“見素抱樸”書法旁,掃描二維碼,基層干部“拒收土特產”的采訪視頻生動呈現,游客寫下廉潔承諾,讓文化從視覺欣賞,延伸到行為參與。數據見證成效,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5分鐘增至20分鐘,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在創新中不斷拓展。
實踐總結:以行促知探索傳承路徑
4天里,團隊走訪7處景點、采訪20余人、收集數百份資料。實踐總結會上,馮旭敏的話道出深刻感悟:“傳統文化傳承,既要守好根脈,精準把握核心精神;更要緊跟時代,找到適配當代的表達。”
后續,團隊將整理資料、深化研究,借文化創意與新媒體之力,開發傳播產品。武當山道廉文化的傳承之旅,不會因實踐結束而止步,反而將在學術深耕與創意轉化中,持續煥發生機,為當代社會輸送精神滋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綻放更耀眼的時代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