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你我共同守護”暑期調研心得
□楊紹鑫(城市與環境學院2404班)
這個暑假,我以個人走訪結合問卷的形式,圍繞綠色環保、綠色循環、生態保護、綠色低碳、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能源清潔利用展開了調研。這段經歷不僅讓我走出校園,深入到不同的場景中,更讓我對這些關乎生態與未來的話題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識。
在調研初期,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問卷,涵蓋了公眾對綠色環保概念的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對綠色循環模式的了解程度、對當地生態保護狀況的看法、綠色低碳生活的踐行情況、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以及對能源清潔利用的態度等多個方面。隨后,我走進了社區、企業、公園、農村等不同場所進行走訪和問卷調查。
在社區走訪時,我發現多數居民對綠色環保有基本的了解,比如知道要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用電,但對于綠色循環的具體模式,像垃圾的再利用流程、社區內資源循環系統的運作等,了解得并不深入。很多居民表示,雖然想參與環保,但缺乏便捷的渠道和具體的指導。而在一些推行了垃圾分類獎勵機制的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明顯更高,這讓我意識到有效的激勵措施在環保行動中的重要性。
走訪企業時,我重點關注了能源清潔利用和綠色生產方面的情況。一些大型企業在環保投入上較為充足,引進了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和清潔能源技術,實現了生產過程中的低排放。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在環保方面的措施相對滯后,存在一定的污染問題。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他們也想進行環保改造,但前期投入太大,短期內難以承受,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術幫扶。這讓我明白,推動企業綠色發展,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同支持。
在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周邊,我對游客和當地居民進行了關于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調研。不少人表示喜歡親近自然,也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行動中,仍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為,比如隨意丟棄垃圾、采摘植物等。同時,大家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具體情況了解甚少,缺乏系統的認識。這提醒我們,在加強生態保護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通過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我發現公眾對綠色低碳生活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綠色出行、使用環保產品。但在實際踐行中,還存在一些阻礙,比如綠色產品價格偏高、公共交通不夠便捷等。
這次調研讓我深刻體會到,綠色環保、生態保護等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政府要出臺更完善的政策法規,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和對污染行為的監管;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大環保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公眾則要從自身做起,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積極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
同時,我也認識到自己在知識和能力上的不足。在調研過程中,對于一些專業的環保技術和政策細節,我還不能完全理解,需要進一步學習。這次調研也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的人交流,如何收集和整理信息,如何從復雜的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結論。
總之,這次暑期調研是一次寶貴的經歷。它讓我走出了書本,深入到現實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綠色環保等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將這次調研的收獲運用到實際中,不僅自己踐行綠色環保理念,還會積極向身邊的人宣傳,為推動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希望通過這次調研形成的報告,能為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參考,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綠色環保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