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廣場的科學狂歡日:一場裝滿成長的實驗派對作者:武慧敏
7月23日下午三點半“編譯未來”小分隊走進了上海灘花園社區,他們為孩子們帶來了四個充滿探索樂趣的實驗。社區廣場的午后,被一陣陣歡呼與驚嘆填滿——這里正上演著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實驗嘉年華。空氣炮的“氣流魔法”、泡沫大爆發的“化學反應”、水火箭的“飛天挑戰”、酚酞變色的“液體魔術”,四個實驗臺同步開演,孩子們在動手與歡笑中,收獲的遠不止趣味,還有看得見的成長。
廣場一角,武慧敏和欒冉冉帶著牛奶箱改造的空氣炮剛“亮相”,就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看,拍這里,氣流會變成‘炮彈’哦!”武慧敏演示的瞬間,遠處的“目標堡壘”被無形的力量擊中,孩子們立刻按捺不住:“我來試試!”小小的身軀攥著拳頭,一遍遍拍打炮身,力氣雖有限,熱情卻像要“掀翻”廣場。初次嘗試總打偏,沒人泄氣,反而更起勁:“再來一次!”旁邊的志愿者們眼疾手快,幫孩子們穩住炮體、調整角度:“別急,對準目標再用力!” 孩子們的收獲藏在每一次嘗試里:從只會用蠻力亂拍,到慢慢掌握“快而穩”的技巧;從獨自較勁,到會喊伙伴“幫我扶著點”,協作與耐心在笑聲中悄悄發芽。當終于擊中目標時,他們懂了:“原來堅持比力氣更重要!”
空氣炮的余溫未散,武慧敏的另一處實驗臺已被“泡泡”占領。洗潔精、白醋、小蘇打——這些家里常見的材料,在孩子們手中玩出了新花樣。“先倒這個,再加那個……”武慧敏帶著孩子們操作,剛混合的液體瞬間冒起泡沫,孩子們驚呼:“像冰淇淋!”一輪實驗結束,她總會蹲下來解釋:“小蘇打和白醋‘打架’產生氣體,洗潔精就把氣體變成了泡泡呀。” 沒人滿足于“玩一次”。孩子們自發排隊,有的找來小木棍攪拌,有的偷偷加土、甚至放進螞蟻“搞研究”,還較勁誰的泡沫堆得最高。直到武慧敏舉起空瓶:“材料用完啦!”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停手。 這場“泡沫狂歡”教會他們:科學不止課本里的文字,身邊的瓶瓶罐罐都是探索工具。從“跟著做”到“自己想”,提問的勇氣和創新的萌芽,比滿杯的泡沫更珍貴。
廣場另一側,張燚和王碩的水火箭實驗,把氣氛推向高潮。沒有現成水源?孩子們抱著空瓶往家跑,往返的小身影像“運水小戰士”,沒人喊累。張燚給水火箭打完氣后,“3、2、1——發射!”隨著孩子們松開開關,水火箭帶著水霧沖上高空,孩子們的尖叫差點蓋過氣流聲。王碩則忙著追火箭,有時孩子們還會賽跑搶回收,笑聲灑滿廣場。每次發射后,張燚都會講:“這是氣壓的力量,壓力越大飛得越高!” 孩子們在奔跑中慢慢明白:原來“用力打氣”和“飛得高”有關系,簡單的“壓力”二字,變成了能觸摸的科學。有人還總結出“秘訣”:“要灌半瓶水,打氣到瓶子有點硬才行!”——觀察與總結的能力,在玩樂中悄悄養成。
不遠處的秦路宇,正用酚酞試劑上演“液體變魔術”。滴入清水,液體透明;混入小蘇打水,瞬間變紅。“是魔法嗎?”孩子們睜大眼睛。“這是酸堿反應哦。”秦路宇邊說邊遞過滴管,讓孩子們親手嘗試。有人發現“滴多了顏色更深”,有人追問:“加醋會怎么樣?”他笑著說:“下次帶材料來試試!” 小小的試管里,藏著探索的種子:孩子們學會了“觀察顏色變化”,更敢提出“為什么”。從“被動看”到“主動問”,對未知的好奇,在一次次實驗中被點燃。
一場實驗,滿場成長夕陽西下,實驗材料漸漸用完,孩子們還在討論“下次要帶什么來”。這場社區廣場上的科學派對,沒有復雜設備,卻讓孩子們收獲滿滿:他們學會了堅持——拍不中空氣炮也不放棄;懂得了協作——扶空氣炮、撿火箭時會互相幫忙;敢于提問——“為什么泡沫會冒出來”“火箭能飛多高”;更發現了“科學藏在生活里”——洗潔精能做實驗,牛奶箱能變空氣炮。志愿者們看著孩子們的笑臉,知道這場狂歡留下的,不只是歡樂,更是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愿意動手探索的種子。而社區廣場,也因這場實驗,變成了最生動的課堂——在這里,讓愛出發,守護童心,成長從不枯燥,科學原來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