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傳藝韻,AI與實驗啟童智張燚
2025年7月23日,編譯未來暑期社會實踐隊繼續在和萬家社區為孩子們開展暑期課程,當天的活動圍繞剪紙文化、基礎剪紙游戲、AI 初識以及科學實驗展開,讓孩子們在動手與探索中收獲知識與樂趣。
上午九點,趙伊彤的剪紙文化課程率先開始。她帶來了各種顏色的彩紙和剪刀,先向孩子們展示了多張精美的剪紙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有寓意吉祥的花卉紋樣,還有對稱工整的幾何圖形。趙伊彤從剪紙的歷史講起,告訴孩子們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節日里人們常會用剪紙來裝飾環境,增添喜慶氛圍。隨后,她重點講解了剪紙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方法,提醒孩子們使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手指不要離刀刃太近。在介紹剪紙的基本技法時,趙伊彤示范了如何折紙、如何勾勒簡單的圖案輪廓,以及如何沿著輪廓剪出完整的作品。孩子們看著老師手中的彩紙漸漸變成一幅幅精巧的剪紙,眼神里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緊接著,范樹澈帶來了基礎剪紙小游戲,課程內容圍繞窗花的剪法展開。他先拿出幾張常見的窗花樣式,告訴孩子們窗花是剪紙的一種,多在春節等節日時張貼,有著吉祥如意的象征意義。范樹澈從最簡單的對稱窗花教起,他先將正方形的彩紙對折兩次,形成一個小的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的邊緣示范剪出簡單的線條和圖案,展開后就變成了一幅對稱的窗花。孩子們跟著范樹澈的步驟,拿起彩紙開始嘗試,有的孩子在折紙時不小心折歪了,范樹澈便耐心地幫他們調整;有的孩子剪線條時不夠流暢,他就手把手地引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張張色彩各異的窗花在孩子們手中誕生,雖然略顯稚嫩,但都充滿了童趣。

下午的課程從趙玉玲的“初識AI”開始。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趙玉玲沒有使用復雜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例子來介紹AI。她先向孩子們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AI應用,比如智能音箱能聽懂人的指令并做出回應,手機里的拍照軟件可以自動識別人臉,還有動畫片里會說話的智能機器人等。趙玉玲告訴孩子們,AI就是人工智能,它能像人一樣思考和做事,但需要人們提前給它設定程序。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AI,她還準備了一個簡單的AI互動小游戲,通過屏幕展示一些圖片,讓AI識別圖片中的物體,孩子們看著AI準確地說出“這是一只貓”“那是一朵花”,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整個課程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這個陌生的“AI”有了初步的認識。
當天的最后一項活動是張家愷帶來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張家愷先拿出兩個黃銅制成的半球,向孩子們介紹這就是馬德堡半球,是用來做科學實驗的工具。他告訴孩子們,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在實驗開始前,張家愷先將兩個半球合在一起,輕輕一拉就分開了,讓孩子們看到它們并沒有被固定。接著,他用抽氣機將兩個半球內部的空氣抽掉,然后請兩個孩子上來嘗試拉開半球,孩子們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半球卻紋絲不動。隨后,張家愷打開半球上的閥門,讓空氣重新進入,再讓孩子們拉,這次輕輕一拉就分開了。張家愷向孩子們解釋,這是因為當半球內部的空氣被抽走后,外部的大氣壓強就會把兩個半球緊緊壓在一起,所以很難拉開;而當空氣重新進入,內外壓強相等,就容易分開了。孩子們看著這個神奇的實驗,對科學的好奇心被深深激發。

隨著馬德堡半球實驗的結束,7月23號編譯未來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萬家社區的活動也順利結束。從傳統的剪紙藝術到前沿的AI科技,再到經典的科學實驗,豐富多樣的課程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拓寬了視野,學到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