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春”色,遇見AI
作者:張心怡
開篇:紅紙與代碼的相遇
清晨九點,和萬家社區活動中心已經熱鬧起來。孩子桌上鋪上了鮮艷的紅紙,剪刀、鉛筆整齊排列,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桌面上,映出一片溫暖的色調。今天,這里將上演一場的“跨界”實踐——非遺剪紙藝術與人工智能的碰撞。
第一幕:非遺剪紙——剪出春天的祝福
身著素雅的非遺老師拿起一張紅紙,手指對折幾下,然后剪刀在紙上游走。不過幾分鐘,一個漂亮的”春”字便在她手中展開。。
今天的剪紙主題是“春”字。老師先向大家展示了不同風格的“春”字剪紙——北方的粗獷大氣,南方的細膩精巧。接著,她教孩子們如何折疊紅紙,如何用鉛筆勾勒輪廓,再沿著線條剪下。
、

“老師,我的‘春’字怎么歪了?”一個小女孩有點沮喪地看著自己的作品。老師笑著接過她的剪紙,稍微調整了一下角度:“剪紙就像寫字,第一筆很重要,但錯了也沒關系,我們可以修整。”她拿起剪刀,在邊緣稍作修飾,一個端正的“春”字立刻鮮活起來。
孩子們的作品漸漸成形,有的剪出了傳統的對稱“春”字,有的在周圍加上了小花、福字裝飾。
剪紙不僅是一門手藝,它的背后更是文化的傳遞。通過親手剪“春”字,孩子們不僅體驗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第二幕:AI初識課——機器如何”思考”
下午的變成了對AI的認識。屏幕上跳出一行字:“AI能做什么?”編譯未來的志愿者老師播放了一段短視頻:AI語音助手回答問題、自動駕駛汽車避開障礙、機器人寫詩畫畫……孩子們瞪大眼睛,發出陣陣驚嘆。
隨后講師展示了AI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比如幫助醫生分析X光片、用算法修復老照片、甚至創作音樂。一個小女孩驚訝地說:“原來AI不只是機器人,它還能幫我們做這么多事情!”
課程最后,講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AI能剪出比人類更完的‘春’字,你們會覺得它厲害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說“厲害”,有的卻搖頭:“剪紙的意義在于親手做的過程呀!”講師點頭微笑:“沒錯,AI只是一個是工具,而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才是無可替代的。”
第三幕:馬德堡半球實驗——看不見的”大力士”
“誰能把這兩個鐵球拉開?”志愿者舉起一對銅制的馬德堡半球,幾個孩子自告奮勇上前嘗試,可無論怎么用力,球紋絲不動,大家玩起了拔河賽,可是球依舊不動。當抽氣泵啟動,空氣被抽出,半球“砰”地一聲自動分離時,現場爆發出一陣歡呼。
實驗還原了17世紀的科學經典,講師用生動的比喻解釋大氣壓的力量:“我們平時感覺不到,但其實每個人頭頂都壓著一輛小汽車的重量!”
尾聲:傳統與科技,共繪未來
活動結束時,一個小男孩把剪好的“春”字貼在了AI展示屏旁邊,紅紙與電子光暈交相輝映,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AI帶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