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赴湖北省黃石市暑期實踐團走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以"傳承工業文明,感悟生態轉型"為主題展開實地研學。這場兼具歷史厚度與生態溫度的實踐課,讓青年學子在工業遺產與生態新貌的碰撞中,讀懂了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密碼。
推開礦山博物館的大門,斑駁的采礦工具、泛黃的歷史檔案與動態影像交織成一幅立體畫卷。從古代手工采礦的原始印記,到近代工業化生產的鏗鏘足跡,黃石礦山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的厚重歷史被層層揭開。"這里每一塊礦石都鐫刻著國家鋼鐵工業的奮斗史。"聽著講解員細數礦山在不同時期突破技術壁壘、支撐國家建設的往事,實踐團成員們指尖拂過銹跡斑斑的老設備,仿佛觸碰到了民族工業崛起的脈搏。

實踐團成員李芳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展館內動手體驗傳統采礦工具 楊志慧攝
移步"亞洲第一天坑"觀景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直徑千米的巨型礦坑如大地的深刻印記,而坑沿新生的草木與遠處蔥郁的山體,正以蓬勃生機訴說著轉型的力量。"經過二十余年生態修復,昔日的'工業傷疤'已變身國家礦山公園。"講解員的話語讓大家真切看到:當采礦機的轟鳴漸歇,復綠工程如何讓裸露的山體重新披上綠裝,工業遺跡如何與生態旅游巧妙融合。這種從"挖礦"到"護山"的蛻變,讓園藝林學專業的學子們對"生態修復"有了更鮮活的認知——課本上的理論,原來能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出如此動人的實踐成果。

團隊成員在玻璃展柜前觀展閱讀 楊志慧攝
"礦山治理的'黃石經驗',對我們研究鄉村生態修復很有啟發。"參觀途中,成員們圍繞植被重建、產業轉型等話題熱烈討論。大家坦言,此次研學不僅是一次歷史回望,更是一場現實思考:工業文明的遺產不應被封存,生態轉型的智慧更值得被傳承。

團隊成員結合標識進行考察 楊志慧攝
當實踐團的身影消失在公園的林蔭道上,這場研學的意義才剛剛開始發酵。那些關于工業遺產活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正隨著學子們的腳步,悄然融入未來的專業實踐中——這或許就是青年與時代對話的最佳方式:在歷史中汲取力量,在實踐中錨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