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9時,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實踐團隊于宿遷市沭陽縣城南社區(qū)活動室開展詩詞航天主題活動,通過詩詞解析與航天模型制作提升兒童科學文化素養(yǎng)。
以詩為舟,點燃航天奇思
課堂以李白《夜宿山寺》為切入點,成員引導學生想象“危樓百尺”的意境。當PPT展示青磚小樓刺破云層的畫面時,一名學生舉起自制紙火箭,提出“這樓需要推進器才能摘星辰”。這一創(chuàng)意迅速點燃課堂氛圍,孩子們化身“小小工程師”,將古詩中的“百尺高”轉化為火箭模型的具象表達。
在“詩句猜動作”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肢體語言演繹“摘星辰”“不敢高聲語”等詩句,將靜態(tài)文字轉化為動態(tài)場景,讓李白的浪漫主義精神在童趣中煥發(fā)新生。孩子們的奇思妙想遠超預期:有人為“危樓”加裝螺旋槳,稱“這樣能更快抵達星辰”;有人在云層中繪制飛船,幻想“邀請?zhí)焐系纳裣蓙碜隹?rdquo;。這些稚嫩的表達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在童心中生根發(fā)芽的力量。

城南社區(qū)小朋友在上語文課 曹詩苒供圖
桂香浸潤,科學與詩意共鳴
《十五夜望月》課堂以桂花香為引,社區(qū)擺放的桂花成為最佳教具。當“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詩句響起時,孩子們發(fā)現(xiàn)葉片上的露珠,驚嘆于自然與詩意的共鳴。隨后的“光的直線傳播”實驗中,激光筆劃出的光束投射在桂花枝上,形成“地白如霜”的視覺效果。學生用鉛筆勾勒影子,將科學原理與詩意留白融為一體。
航天主題日活動將課堂推向高潮。長桌上陳列的“玉兔號”月球車模型與李賀《夢天》中“玉輪軋露”的詩句形成時空對話。孩子們凝視月面車轍時,紛紛聯(lián)想到“玉輪在趕路”“它是否聞到桂花香”的童趣問題。在“太空傳聲筒”制作環(huán)節(jié),紙杯與棉線組成的簡易通訊器成為傳遞詩意的媒介。一人對著杯子吟誦“舉杯邀明月”,另一人回應“嫦娥姐姐收到啦”,童真的聲音在陽光下回蕩,架起跨越星際的橋梁。
活動中,孩子們還自發(fā)創(chuàng)作“星際信件”。有的抄寫“小時不識月”的詩句,希望月球車能銘記古人的浪漫;有的畫出火箭與桂花,期待“玉兔號”帶回月宮的消息。最終,這些信件被折成紙飛機放飛,紙翼掠過航天海報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匯在空氣中定格。

孩子們用動作演繹詩句含義 曹詩苒供圖
童真解星圖,文化接力溫柔延續(xù)
活動尾聲,社區(qū)長廊被孩子們的作品點亮。左側是《月下獨酌》插畫:一人舉杯邀月,影子與月光共舞;右側是航天手賬,玉兔號旁畫著搗藥的兔子,配文“它們早就認識吧”。路過觀看的老人感慨:“這是我小時候背的。”孩子們回應:“現(xiàn)在我們可以飛到月亮上!”皺紋與星光的碰撞,讓詩里的月光在城南社區(qū)的風中完成了一場溫柔的接力。
星空圖互動環(huán)節(jié)尤為生動。當指尖劃過“北斗七星”時,一名男孩突然提問:“李白摘的星星是不是就在這兒?”這句話啟發(fā)團隊調整教學方向——從預設解析轉向開放式探索。孩子們圍在星空圖前,用稚嫩的語言解構星圖:有人指著路燈說“這是地上的星星”,有人將火箭模型與北斗七星比作“指引方向的燈塔”。
活動結束時,一名學生送給實踐隊員一張畫:上半部分是《夜宿山寺》的樓閣,下半部分是火箭發(fā)射臺,中間用箭頭連接,旁注“李白的樓長高了”。這一細節(jié)恰是傳承的最佳注腳——不是機械記憶詩句,而是讓詩中的星辰落地生根,長成孩子們心中的種子。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言:“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如同夜空中綻放的星光,我們只是點亮他們的第一盞燈。”
本次暑期實踐以詩詞為舟,以航天為帆,在城南社區(qū)的夏日里種下文化的火種。孩子們用畫筆、火箭模型與童真話語重構傳統(tǒng)與科學的邊界,而老人們的笑意與孩子們的星光,則讓詩韻在時光中流轉不息。這場“詩與夢的對話”,不僅拓展了鄉(xiāng)村學生的認知視野,更讓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記者 曹詩苒 通訊員 劉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