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周俊辰 王馨念 王微)中國大運河蜿蜒千里,流淌千年,在齊魯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記。作為運河沿岸的重要社區,龍泉街道泰山廟社區始終承載著守護運河文脈、傳承法治精神的使命。2025年7月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法學院普法服務隊循著運河古韻,走進泰山廟社區,以“法潤齊魯,運河共脈”為主題,開展以運河文化與法治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用生動的PPT講解,為居民們送上了一場浸潤著歷史溫度與法治力量的文化盛宴。
運河文脈牽兩地普法隊伍踏歌來 活動當天清晨,泰山廟社區活動中心彩旗飄揚,“千年運河情,法治守護行”的主題橫幅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社區居民們早早來到現場,期待著這場跨越千里的普法之約。上午九點,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普法服務隊的3名志愿者帶著精心準備的PPT課件、法律宣傳手冊和運河文化展板,精神飽滿地走進活動現場,瞬間吸引了居民們的目光。
“滕州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節點,而我們南師泰院所在的泰州同樣依河而興。兩條運河支流雖相隔千里,卻同樣滋養著‘法治護河’的民間智慧。”服務隊志愿者王微同學在開場致辭中說,正是這份共通的運河情,讓團隊特意將宣講內容與運河文化深度融合,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讓法治精神如同運河水一般,浸潤每個居民的心田。
社區黨委書記在歡迎辭中提到,泰山廟社區緊鄰古運河遺址,老輩人常說“運河通,法理明”,自古以來,運河的暢通與地方的法治秩序便緊密相連。“今天南師泰院的同學們帶著專業知識而來,既是為居民解法律之惑,更是為我們守護運河文脈注入新力量。”
PPT里藏乾坤古今對話話法治 上午9時,宣講正式開始。王微志愿者輕點鼠標,“認識大運河”專題PPT緩緩展開。屏幕上,動態地圖勾勒出運河磅礴脈絡: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余杭,,連萬里江山。這條流淌千年的水道,曾載著漕糧軍需護國安邦,如今仍在滋養著兩岸萬家燈火。當山東段滕州節點被特別標注時,王微輕聲道:“這42公里航道,不僅串起市井煙火,更連著咱運河兒女代代相傳的家國牽掛。”
圖為志愿者王微同學通過PPT講解“認識大運河”專題。周俊辰供圖
當“認識大運河”的講解告一段落,志愿者王微走上前,切換至“運河文化與歷史遺產”專題PPT。屏幕上,臺兒莊古城的老墻映著晨光,王微志愿者指其磚縫:“這是先民筑城守土的印記。”魯繡“齊紈魯縞”的紋樣流轉,“絲線里纏著運河兩岸的煙火。”末了彈出《山東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條文:“守好這些遺產,便是守住流淌千年的文脈根基。”
圖為服務隊王微同學講解“運河文化與歷史遺產”專題。周俊辰供圖
隨后,PPT切換至“山東大運河復航”專題。王馨念志愿者指著滕州段航道圖,千噸級貨輪的剪影正駛過新建船閘:“2021年八里灣船閘通航,終結了東平百年‘有湖無航運’的歷史,這航道里流淌的不只是水,更是咱運河兒女的家國夢。”她翻出《大運河保護條例》條款:“從疏浚河道到護岸加固,法律護航的不只是船運,更是祖輩傳下的‘河興家興’的根。你看各族群眾共修航道的照片,回族師傅焊閘門,滿族鄉親栽護堤柳,這就是新時代的‘同舟共濟’。”
圖為服務隊王鑫念志愿者講解山東大運河復航工程的法律規范。周俊辰供圖
活動尾聲,居民與隊員并肩立于“千年運河情,法治守護行”的旗幟前合影。白底黑字映著眾人目光,千年運河曾載舟楫護家國,如今在法治護航下流淌,滋養著代代相傳的文脈與筋骨。風拂過旗幟,似在訴說:這河是民族的血脈,守好它,便是守住生生不息的根魂。
圖為居民們與隊員們在“守護千年運河共筑法治防線”旗幟前合影。周俊辰供圖
夕陽透過活動中心的窗戶,在地面投下運河地圖的影子。此次活動中,實踐團隊深入山東省滕州市龍泉街道泰山廟社區,以運河為紐帶創新開展文化傳承活動,不僅將遺產保護意識融入每一次互動,更用鮮活的實踐案例讓《大運河保護條例》的法律效力在各族居民心中落地生根。那些展板上的老照片里,回族船工與漢族纖夫共拉一根纖繩的身影,滿族賬房為各族商戶核算漕運賬目的場景,無不訴說著運河兒女自古“同舟共濟”的民族情誼。
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法治+文化”教育模式,攜手地方部門讓運河保護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我們要讓每一次普法宣講都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契機,讓每一項護河行動都化作夯實家國根基的磚石,在千年運河的波光里,持續畫好各民族同心同向的同心圓,讓這條流淌著中華文脈的黃金水道,永遠載著各族兒女的家國情懷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