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蓮花山的云霧不僅滋養著千年茶園,更藏著一段交織著紅色記憶、茶香傳承與匠心工藝的動人故事。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風信子實踐隊創作的《蓮花山下的寶藏》,以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為背景,通過“茶葉、紅旗、銀蓮花”三條線索,串聯起當地紅色文化、茶文化與首飾文化的深厚底蘊,成為展現地域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跟隨著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風信子實踐隊,透過這本繪本,探尋海豐大地深處的精神寶藏。
紅色文化:信念的火種永不熄滅 繪本中"一面紅旗"的線索,直指海豐作為中國紅色革命搖籃的歷史根基。奶奶日記里記載的"制作紅旗、參加農會"場景,正是1920年代海豐農民運動的真實寫照。
歷史考據顯示,1922年彭湃在海豐發起農民運動,建立全國第一個農會,而紅宮紅場作為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的誕生地,至今仍留存著當年革命志士縫制紅旗的印記。繪本中"奶奶親手縫制小紅旗"的情節,藝術化還原了海豐人民"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代梅隴鎮的紅色教育基地中,依然通過實物陳列與場景再現被代代傳頌。
《蓮花山下的寶藏》將革命歷史融入家族記憶,用"紅旗"作為時空紐帶,讓年輕讀者在祖孫故事中觸摸歷史溫度,理解"信念的力量"如何跨越時代。
圖為繪本內頁“奶奶縫制了紅旗”場景。羅思怡 供圖
茶文化:一片葉子承載的土地情懷 "一片茶葉"的線索,揭開了海豐人與土地共生的密碼。繪本中"老茶樹下的陶罐"藏著"發黃的茶葉和采茶照片",這一場景精準還原了海豐傳統茶文化的核心——茶是土地的情懷,是家族的根。
海豐蓮花山地區種茶歷史逾千年,當地茶農遵循"春采明前、夏采雨前"的古法,傳承著"一芽一葉"的采摘標準。繪本中"小信沖泡老茶"的細節,不僅展現了殺青、揉捻、烘焙的傳統工藝,更傳遞出"每片葉子都記錄四季更替"的生態智慧。如今,蓮花山綠茶制作技藝已被列入汕尾非遺名錄,茶園里的老茶樹仍在訴說著"守正創新"的傳承故事。
圖為繪本內頁“奶奶采茶”場景。羅紫璇 供圖
首飾工藝:銀蓮花綻放下的匠心傳承 “一朵銀蓮花”指向梅隴鎮另一張文化名片——百年銀飾工藝。繪本中老銀匠鋪的情節,呼應著梅隴"中國首飾之都"的美譽,其銀飾制作技藝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奶奶設計的"銀蓮花"暗藏深意:花瓣上的紋路采用梅隴傳統"鏨刻"工藝,每一道刻痕都凝聚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追求。歷史上,梅隴銀匠曾以首飾手藝支援革命,正如繪本所述"用賣銀飾的錢買茶籽分給貧苦農民",將匠心與大愛融為一體。如今,梅隴鎮仍有數十家百年銀鋪延續著"拉絲""鑲嵌"等古法,讓銀蓮花的光澤穿越時空。
圖為繪本內頁“老銀匠取出銀蓮花”場景。馬凱旋 供圖
從紅宮紅場的紅旗飄揚,到蓮花茶園的清香彌漫,再到銀匠鋪的叮當聲里,《蓮花山下的寶藏》讓我們讀懂:真正的寶藏從不是實物,而是對家鄉的熱愛、對理想的堅持、對技藝的堅守。這份傳承,正是海豐大地最珍貴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