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護糖脈·非遺賦能—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融護糖脈·非遺賦能”實踐服務團赴金華開展實踐活動
2025年是《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深化實施的關鍵年,是非遺系統性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推進的攻堅期。6月中旬,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融護糖脈·非遺賦能”實踐服務團赴金華東陽,開啟了為期一周的紅糖非遺調研實踐。
引金融活水,賦能非遺糖脈。團隊足跡遍及東陽榨糖廠、黨群服務中心、紅糖文化館等,與行業多方深度對話,在“九蒸九濾十八炒”的古法技藝中觸摸文化根脈,于現代產業破局中探尋升級路徑。通過問卷調研、座談交流、走訪村民等方式,聚焦非遺認可度與傳承痛
點,與經銷商共議創新方案,以金融思維激活老手藝發展動能。
九鍋沸·糖路新
6月22日,團隊在馬老師的帶領下踏入浙江東陽許老板的紅糖廠。在這里,全東陽獨有的榨糖機轟鳴著現代的節奏,靜默轉動的百年牛拉石碾碾過了綿長的歲月。在熬制紅糖的瞬間,仿佛窺見傳統工藝"九蒸九濾十八妙"的基因—古人以繁復工序提純、淬煉的匠心,正悄然延續在眼前的大鍋中。
許老板細數著九口煉鍋中的乾坤:頭鍋首蒸除穢,二三四鍋撇沫提純,五六七鍋猛火熬煮,八九鍋慢煨凝固,最終入槽翻攪成糖。工序中是古法制糖的現代化身,在"九蒸九濾"中汲取智慧,在創新中延續命脈,每一口鍋都承載著千年技藝的傳承與蛻變。
這份傳承的堅守,源于許老板童年肩挑扁擔、懷揣生米往返義烏運糖的艱辛記憶。2006年,他毅然創辦糖廠,面對飆升的地租與人力成本,他遠赴廣西開拓優質蔗源,又堅守古法拒絕摻假,正如古人對原料與工藝的執著。
看著搖曳的蔗葉,許老板道出非遺傳承與人民發展的矛盾困境:"師傅老了,年輕人要吃飯啊!"這位匠人并未固步自封,他架起手機直播,連接全國訂單,讓紅糖走出金華。在見證了紅糖制作的現代化工藝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匠人的倔強突圍,更是千年傳統非遺在當代的涅槃重生—古今碰撞中,續寫新傳奇。
木槽傳,遺韻甜
團隊來到佛堂老街的義紅紅糖文化藝術館,團隊跟隨講解員,在凝固的雕塑感悟紅糖工藝,雕塑中的老師傅正俯身于鐵鍋前,瞬息便能判定火候——這是義烏紅糖古法熬制四百年的智慧:一錘一打,喚醒沉睡糖魂;一蒸一熬,凝練百年糖香。
“變化更大的是紅糖產品本身。過去主要就是大塊的紅糖磚。現在開發了不少新花樣,磨得細細的紅糖粉、加了姜汁的紅糖塊還有本地有名的紅糖麻花、紅糖酥餅。”老手藝配上新點子,老味道才能有新生命。看著店里擺著的各種新老紅糖產品,團隊感悟到真正的傳承不是守著老樣子不變,而是讓老手藝做出新東西,讓這紅糖的香甜飄得更遠,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里。
甜香繞·振興路
團隊專訪了村黨支部書記許國彬,聽他娓娓道來許宅村紅糖產業背后的傳承與堅守。許書記坦誠地指出了紅糖廠當前面臨的挑戰,許書記坦言,“只有紅糖產業繼續發展,才能帶動村民致富脫貧。”紅糖產業正努力在傳統現代、堅守創新中尋找平衡。它不僅是一個加工場所,更是許宅村鄉村振興路上一個閃亮符號。
團隊走進許宅村的糖坊里,一一訪問村民并發放問卷,從他們口中得知,東陽紅糖歷史悠久,古法工藝巧妙。紅糖已是村民心中的一道符號,村頭到灶臺,紅糖遍布生活各個角落——婚喪嫁娶要用“糖囍餅”,清明供桌必擺“三甜敬祖”。非遺不只是一張證書,更是老人腰間的勞損膏藥、少年鏡頭里的琥珀糖光,是家鄉至味
柴改粒,保生態
團隊走訪紅糖經銷商,了解到在浙江義烏、臺州等地紅糖經銷商活躍,銷路廣泛。據經銷商分享,當下食品安全對紅糖產品要求更加嚴格,紅糖制作環保升級(改用顆粒燃料替代木柴),既保障紅糖品質,又順應綠色生產趨勢,產品覆蓋多地區,展現傳統食材市場韌性與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