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藍天之間,一艘復原的明代福船靜靜停泊在泉州泉港海域,船板上回蕩著青年學子專注的筆記聲與千年航海智慧的講述。
7月3日上午,泉州泉港海域天朗氣清。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絲尋舟”社會實踐隊10名師生,登上有“海絲活化石”之稱的“福船18”號,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古船文化思政實踐課”。團隊帶隊指導老師洪裕榮現場授課,將古老福船的技藝密碼與絲路精神娓娓道來。

(實踐隊在福船18號船尾合影)
劈波斬浪間 觸摸千年航海智慧
在微微起伏的甲板上,洪裕榮老師以實體木帆船為教具,帶領學生零距離感受福船精妙結構。“水密隔艙是福船的靈魂,”他輕叩船艙壁板,聲音鏗鏘有力,“這項中國發明的技藝,讓遠洋航行在遭遇風浪時也能保障安全,堪稱古代航海‘黑科技’,已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

(實踐隊員登上木質帆船甲板授課,現場學習水密隔艙技術)
洪老師詳細解構了福船制造的核心工藝——從龍骨鋪設的講究,到榫卯相接的精密;從“十二生肖”船釘蘊含的民俗智慧,到“多重船殼”結構展現的力學巧思。他特別強調:“每一道工序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海上絲綢之路安全暢達的技術基石。學習它,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對先輩開拓精神的致敬。”

(實踐隊員交流中式帆船操帆技術)
榫卯相接處 感悟絲路精神傳承
授課中,洪老師巧妙地將福船技藝與海絲精神相融合。“這艘船,曾是連接東西方的紐帶,”他指向遼闊海面,“它承載的不僅是絲綢瓷器,更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今天同學們觸摸的船板,正是這種精神的物質載體。”

(實踐隊員在福船18號上合影)
揚帆新時代 青春助力非遺“活態”傳承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絲尋舟”實踐隊隊長陳詠鑫介紹,此次“古船文化思政實踐課”是學校深化海洋文化育人、推動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實踐。通過沉浸式教學、項目化實踐,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文化遺產保護一線,為培養兼具專業技能與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海洋人才注入強勁動力。

(實踐隊員動手實踐)
文字 陳詠鑫 洪裕榮
圖片 “海絲尋舟”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