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賦能實踐 青春筑夢基層
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三下鄉”活動書寫育人答卷
暑期伊始,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雷鋒青年團—砼伴之家”志愿團隊走進陸家橋社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將建筑專業特色與防災減災科普、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合,通過趣味教學、實踐體驗等形式,為社區青少年帶來別開生面的成長課堂,用專業力量踐行社會責任,讓青春在基層實踐中綻放光彩。
專業筑基,防災科普顯擔當
作為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志愿團隊,成員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結構力學、災害防護等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打造了系列防災減災主題活動。
防臺風篇中,團隊以“風吹我就動”互動游戲導入,讓孩子們直觀感受風力等級差異。隨后結合建筑抗風原理,組織“抗風紙屋設計挑戰賽”,孩子們用紙板搭建房屋時,志愿者同步講解尖頂結構減少風阻、加固地基增強穩定性等專業知識,讓防災意識與工程思維同步萌芽。
防地震篇里,汶川地震紀實影像帶來強烈震撼后,團隊詳解“伏地、遮擋、抓牢”避險法,并開展實戰演練。而“抗震木屋搭建”環節,通過積木拼裝實踐,孩子們親身體會三角形結構的穩定性原理,理解建筑安全設計在災害防護中的關鍵作用,專業知識轉化為具象認知。
防洪澇篇里,對比成都與貴州榕江的洪澇應對案例,科普逃生技能時,以三峽大壩為例講解水利工程原理,指導制作“水利發電小燈”,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知“重力勢能轉化”的物理過程。
防火災篇里,團隊成員教唱《火災逃生自救歌》手勢舞后,結合高層建筑結構特點,講解不同火情下的逃生路線選擇,“感應滅火器”制作環節則深化了對火災撲救原理的理解。
精神鑄魂,紅色教育潤童心
在完成防災減災科普后,團隊以“蒼穹之志,星火燎原”為主題,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宣講活動,將科技報國情懷融入實踐育人。
活動中,志愿者清晰闡釋“兩彈一星”概念,通過敘利亞外交官遭不公對待、巴黎和會中國被迫簽約等案例,讓孩子們深刻理解“弱國無外交”的歷史教訓。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隱姓埋名的奉獻故事,搭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珍貴影像,讓愛國主義精神具象可感。
結合長征六號改火箭發射的“暮光效應”科普,團隊展現中國航天的硬核實力;以古詩激勵孩子們勤學報國,實現傳統文化與紅色教育的巧妙融合。而水火箭制作與發射環節,更是將航天夢想轉化為動手實踐,當自制火箭升空時,科技報國的種子已悄然播撒。
實踐育人,雙向成長共收獲
此次“三下鄉”活動實現了雙向賦能。社區孩子們在此次系列活動中,不僅掌握防災技能、厚植愛國情懷,更在實踐中提升創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紛紛表示“學到的知識既有用又有趣”。
對于團隊成員而言,這是一次專業應用與責任擔當的歷練。從教案設計時的知識轉化,到課堂互動中的應變調整,再到看到孩子們收獲知識時的滿足笑容,志愿者們深刻體會到“學以致用” 的意義。“把專業課上學到的理論,變成孩子們能聽懂、能參與的活動,這種轉化過程讓我們對專業價值有了更鮮活的認知。”團隊成員分享道。
此次實踐活動是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生動實踐,也是“雷鋒青年團—砼伴之家”志愿服務隊用專業踐行初心的具體體現。未來,團隊將繼續探索專業特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路徑,讓青春力量持續服務基層,用知識與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答卷。
單位: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團隊名稱:雷鋒青年團—砼伴之家文稿撰寫:陳其兵圖片攝影:張琦衡,鄧詩語,楊鈔棋團隊成員:陳其兵,張琦衡,彭雨涵,鄧詩語,方雅萱,楊鈔棋,胡藝萱,劉子箭,張學友,陳志濤指導老師: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