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青春正燃。7月6日至10日,成都中醫藥大學砭灼中醫藥文化傳承小隊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深入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楓順鄉,開展為期五天的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用青春力量賦能基層發展,在田野間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抵達江油 黃錦昱攝)
初遇楓順:探訪古村,沉醉自然
7月6日,團隊抵達江油,首站打卡楓順鄉。在小池山古村落,明清貢院遺跡訴說歷史厚重,穿斗吊腳樓盡顯川西民居韻味,老鷹茶制作、薅草鑼鼓等非遺技藝,讓傳統在指尖流轉 。藏龍潭森林綜合體里,青山環抱碧水,“黃金泉” 硫磺泉藏于其間。大家漫步步游道,體驗滑索、登山魔毯,在自然饋贈中感受避暑勝地的獨特魅力,用鏡頭定格古村風貌與自然盛景。

(圖為小池山自然風光 黃錦昱攝)

(圖為藏龍潭古村落 黃錦昱攝)
鄉土調研:對話民生,洞察肌理
7月7日,團隊正式啟動調研工作,首站與當地政府負責人展開深入交流。座談中,團隊重點了解了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覆蓋范圍、村民基本醫療保障政策落實情況,以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修繕、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的當前需求與長遠規劃。通過細致溝通,不僅為團隊后續開展健康服務、鄉村調研等活動明確了方向,也為精準對接當地實際需求、確保活動更具針對性奠定了基礎,有效推動了實踐活動的前期預熱。

(圖為當地政府歡迎小隊實地考察 黃錦昱攝)
在藥材種植基地,隊員們踏著晨露穿梭在藥田埂上:鏡頭對準郁郁蔥蔥的厚樸苗,記錄其生長態勢;與種植戶細聊白術的采收周期、市場銷路,追問“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跟隨農技人員查看獨活的長勢,了解病蟲害防治技術。從育苗大棚到晾曬場地,從單個地塊的作物生長到全鄉藥材產業鏈的布局規劃,隊員們用影像和筆記,一點點拆解鄉土產業的發展密碼,探尋特色種植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

(圖為團隊走訪當地藥材種植基地 黃錦昱攝)
在藥房查看常用藥材儲備,向醫生了解慢性病管理的覆蓋情況;在診療室觀摩基層醫生為老人測血壓、開藥方,詢問醫保報銷流程對村民就醫的便利度;與院長交流衛生院的硬件設施升級計劃、醫護人員培訓機制。從診室里的耐心問診到公共衛生服務的普及情況,隊員們在與醫護人員、就診村民的交流中,直觀感受到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轉肌理,也真切觸摸到民生保障網絡的溫暖質感。

(圖為小隊來到當地衛生院進行調查 黃錦昱攝)

(圖為團隊與當地衛生院院長進行交流 黃錦昱攝)
7月8日,團隊深入各村開展入戶走訪,踩著田埂走進村民家中。隊員們一邊幫老人測血壓、記錄數據,一邊遞上問卷,在“今年收成怎么樣”“看病方便不”的家常閑聊里,聽村民講生活變化、說實際需求。從院落里的農具擺設到屋檐下的家長里短,調研在煙火氣中悄然深入,讓實踐腳步扎實踩在鄉土上,也于細微處讀懂民生百態。

(圖為團隊成員為居民測血壓,做問卷 黃錦昱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鄉親們嘮家常 黃錦昱攝)
文化傳遞:播種知識,傳承精神
7月9日,團隊走進勝利街小學,將中醫藥文化宣傳與互動教學相結合,為孩子們送上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課。活動以一套簡易養生功法教學為切入點,隊員們一邊示范舒展的招式,一邊用通俗語言講解動作中蘊含的“氣血調和”“經絡暢通”等中醫理念,讓孩子們在模仿練習中感受傳統醫學的獨特智慧。

(圖為團隊為學生們宣傳中醫藥文化 黃錦昱攝)

(圖為團隊成員推拿功法教學)
7月10日,團隊一行奔赴紀念碑社區,將健康服務與文化傳播送到居民身邊。活動現場,推拿功法教學率先開講,隊員們結合人體經絡原理,手把手示范頸肩腰腿痛的簡易推拿手法,從按揉力度到穴位找準,耐心指導居民實操練習,不少老人跟著動作嘗試,連連感慨“這樣的法子實用又好記”。

(圖為中醫文化進社區宣傳活動 黃錦昱攝)

(圖為團隊成員為居民們推拿和艾灸 黃錦昱攝)
此次江油之行,團隊的足跡遍布小池山古村落的青石板路與紀念碑社區的便民廣場,目光掠過藏龍潭的自然畫卷與非遺傳承人的指尖技藝。從田間地頭的產業調研到診室炕頭的民情走訪,隊員們以腳步丈量鄉土肌理,用實踐詮釋青年擔當,讓青春身影融入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未來,團隊將延續這份扎根基層的熱忱,帶著調研所得與實踐感悟,繼續奔赴更廣闊的實踐場。以理想為燈,照亮基層服務的路徑;以奉獻為筆,書寫青春建功的答卷,讓青春之花在為民服務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