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山,桃林疊翠,古鎮煥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桃氣E家”實踐隊走進“中國水蜜桃之鄉”陽山鎮,開展為期數日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以腳步丈量鄉土,用行動踐行青春擔當,在產業調研、助農實踐與文化探訪中,觸摸鄉村振興的脈搏,書寫新時代大學生的鄉土答卷。
產業調研:解碼一顆桃子的“振興密碼”
實踐的第一站,隊員們走進惠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在這里,一張張老照片串聯起陽山水蜜桃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發展的產業變遷史,一幕幕技術演示展現著智能溫控、生態防蟲等種植新技術如何讓“老字號”蜜桃煥發新活力。“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陽山水蜜桃的升級路,正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縮影。”隊員蔣昕岳在調研筆記中寫道。
通過與產業園技術員的深入交流,實踐隊不僅厘清了水蜜桃從種植到深加工、從線下批發到電商直供的全鏈條發展路徑,更捕捉到產業未來“品牌化+數字化”的轉型方向。這些一手資料,成為隊員們理解“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基石”的鮮活教材。
田間地頭:讓青春汗水浸潤鄉土
“凌晨的桃林帶著露水,摘桃時得輕拿輕放,不然果面絨毛受損會影響品質。”清晨6點的陽山坡地,桃農虞大叔的叮囑伴隨著采摘籃的碰撞聲響起。實踐隊隊員們早已整裝待發,跟著桃農穿梭在桃林間,小心翼翼地將套著保護袋的水蜜桃從枝頭摘下、分類裝箱。指尖沾著泥土,額頭滲著汗珠,卻擋不住隊員們的熱情——不到兩小時,一片桃林的采摘任務便高效完成。
“這比在實驗室做實驗累多了,但看著滿筐的桃子,心里甜滋滋的。”隊員鄧梓桐擦著汗笑道。午間,隊員們與桃農圍坐屋檐下共吃農家飯,聽他們講“老經驗”與“新技術”的碰撞:“以前憑感覺剪枝,現在按技術員教的‘疏密有度’法,掛果率提高了三成!”飯后,隊員們送上準備好的清涼扇子,扇面上的手繪蜜桃圖案,成了田間最溫馨的點綴。
文化尋蹤:在古今交融中讀懂鄉村新貌
從產業園到桃林,從古鎮街巷到地質博物館,實踐隊的足跡延伸至陽山的文化肌理。在陽山古鎮,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戲臺與新業態小店相映成趣,隊員們在斑駁的磚墻與明亮的櫥窗間,看到了“保護古村落”與“發展新業態”的完美平衡。“老房子活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也更有奔頭了。”古鎮商戶的話,讓隊員們對“文化振興”有了更真切的體會。
活動尾聲,火山地質博物館里的巖石標本與地質模型,為隊員們揭開了陽山獨特的火山灰土壤孕育優質蜜桃的科學密碼。從產業到文化,從技術到生態,隊員們逐漸拼湊出陽山“因桃而興、因文而活”的振興全貌。
此次實踐,隊員們不僅是鄉村變化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從產業調研的“觀察者”到田間勞作的“實踐者”,從文化探訪的“研學人”到青春擔當的“行動者”,“桃氣E家”實踐隊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深度,用熱情點燃青春奮斗的溫度。正如隊員陳紫茜所說:“鄉村振興的路上,每一顆桃子都藏著希望,每一步足跡都寫滿成長。”
如今,實踐隊的陽山行已落幕,但屬于大學生的鄉村振興實踐之路,仍在腳下延伸。
文章:鄧梓桐
攝影:鄧梓桐 蔣昕岳 陳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