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淼 劉炫彤|攝影 陳厚文 李翊萌)7月16日,貴州大學校團委“青馬工程”實踐服務隊前往安順市西秀區,聚焦貴州省“四大文化工程”,開展安順地戲、安順木雕文化調研。
(圖為實踐隊與周明老師合照)
上午,實踐隊來到安順木雕傳承人周明老師工作坊。周明老師耐心講述了安順木雕的歷史淵源、角色體系與背后的文化內涵。他現場展示了地戲面具的雕刻技藝,一刀一刻之間,木紋被賦予了英雄的形象,令實踐隊員驚嘆不已。“這不僅是木雕,更是一種信仰。”周明老師一邊展示木雕面具一邊說道,“每一道刻痕都承載著祖輩留下的精神。”隊員們仔細聆聽,認真記錄,在交流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戲作為“活態非遺”的生命力與藝術魅力。
(圖為實踐隊采訪安順木雕傳承人周明老師)

(圖為實踐隊參觀木雕陳列室)
下午,實踐隊走進西秀區九溪村實地調研地戲的傳承現狀。實踐隊員采訪了安順地戲服飾傳承人張世福老師,張老師向實踐隊介紹了地戲、地戲服飾的發展歷史。他提到地戲的傳統服飾比較簡單,沒有太多花紋,但隨著地戲的發展逐漸引入許多元素,比如花鳥紋,但是其服飾依舊保留著鳳陽漢裝的特征,也就是寬袖窄身設計。針對地戲傳承問題,張老師用屯堡話說到:“希望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讓我們的屯堡文化傳承和發揚出去”。后續隊員們參觀了地戲演出場地,觀摩了村民的地戲服飾與道具。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九溪村在節慶時仍會組織地戲表演,地戲既是祭神儀式,也是村民交流情感的方式。實踐隊隊員們現場學習地戲的基本表演動作,親身體驗這門古老戲劇的獨特表達方式,真切感受到地戲所蘊含的神圣感。
(圖為實踐隊與九溪村地戲愛好者交流)
通過采訪非遺傳承人、入戶訪談的形式,實踐隊員們在一次次觀察與對話中,逐漸拼湊出安順地戲的歷史圖景與當下發展面貌。實踐隊員曹倩表示:“地戲不僅是貴州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我們要以青年的力量助推其傳承與傳播。”
接下來,實踐隊將繼續前往天龍屯堡等地開展實踐調研,最終形成調研成果,以期為推進安順地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