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寧理工學院“蒲公英計劃·支教志愿服務團”奔赴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塢墻鎮校張莊村小學,開展以“八桂情系中原,支教點亮童心”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科學實驗、非遺傳承、體育健康、安全教育等多元化課程,傳播科學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教育事業發展。
科技領航,實驗課程啟新程
為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支教團成員將水火箭制作引入課堂,為孩子們帶來一場充滿趣味與挑戰的科技盛宴。活動開始,支教團成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解水火箭的構造、發射原理,如牛頓第三定律,讓孩子們明白水火箭如何利用氣壓和水的反作用力實現升空。隨后,老師們現場演示制作過程,如何用塑料瓶瓶制作動力艙、箭體,如何安裝尾翼、箭頭,以及如何調試發射角度。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孩子們分組合作,親手制作水火箭。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裁剪塑料片制作尾翼,用膠帶固定各個部件,再往箭體中注入適量的水。當水火箭發射成功,帶著呼嘯聲沖向天空,孩子們興奮地歡呼雀躍。有的孩子激動地說:“原來科學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當科學家!”水火箭制作課程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動手的樂趣,更點燃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圖為支教團的支教老師指導孩子們制作水火箭 段舒云攝
非遺傳承,宣揚傳統文化瑰寶
非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瑰寶,為助力傳承與弘揚非遺技藝,支教團走進河南商丘市睢陽區歸德剪紙傳習所,通過歸德剪紙非遺傳承人馮春喜老師的耐心講解和精彩教學,探尋這一古老非遺的魅力與傳承之路。在歸德剪紙體驗課上,馮春喜老師向支教團成員們介紹了歸德剪紙從明清時期發展至今的歷史脈絡,講解剪紙中鋸齒紋、月牙紋等技法。隨后,支教團成員們在馮春喜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創作,用自己的雙手賦予紙張新的生命,感受傳統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漆扇制作體驗課上,支教團成員們不僅向孩子們講述了漆扇的歷史淵源和藝術價值,還親自指導進行漆扇的制作。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親手滴入顏料、攪拌,看著顏料在水面暈染出獨特的圖案,再將扇子輕輕浸入水中,完成獨一無二的漆扇制作。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領略到傳統漆藝的獨特魅力。
圖為非遺傳承人向支教團成員講授歸德剪紙知識 沈王惠攝
活力飛揚,籃球跳繩展風采
為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強健體魄,支教團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體育活動,涵蓋籃球、跳繩等項目。籃球場上,孩子們在支教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運球、傳球、投籃等基本技巧。分組比賽時,大家熱情高漲,積極拼搶,小小的身軀充滿了力量。“加油!加油!”場邊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在籃球運動中學會了團隊協作,體驗到競技體育的魅力。
跳繩區域同樣熱鬧非凡,單人跳繩的孩子身輕如燕,快速地跳躍;雙人跳繩考驗著彼此的默契,兩人配合默契,繩子在空中快速飛舞;還有的孩子嘗試多人跳繩,大家齊心協力,笑聲回蕩在校園。支教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參與,現場氛圍十分活躍。支教團成員表示:“希望通過這些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增強體質,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圖為團隊成員與孩子們一起跳繩 王雁攝
安全護航,知識宣講筑防線
支教團還開展了防溺水和預防艾滋病安全教育宣講,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筑牢防線。
防溺水教育課上,志愿者通過生動的圖片、視頻以及真實案例,向孩子們詳細講解溺水的危害、容易導致溺水的情況,如在無安全設施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貿然下水等,以及溺水后的自救和救援方法。孩子們認真聆聽,積極回答問題,深刻認識到溺水的危險。
預防艾滋病教育中,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如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以及預防措施,如正確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必要的注射等,消除孩子們對艾滋病的恐懼和誤解。通過互動問答,引導孩子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圖為團隊成員為孩子們講授預防艾滋課程 吳心怡攝
八桂情系中原,支教點亮童心,蒲公英計劃·支教志愿服務團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與校張莊村小學的孩子們一同收獲了成長與感動,團隊負責人表示,此次“三下鄉”活動為鄉村孩子帶來了豐富的學習體驗,未來將持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為鄉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孩子們全面發展,筑夢美好未來。
圖為團隊成員與孩子們合影留念 沈王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