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為響應落實國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戰略部署,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綠韻微光”突擊隊一行16人,在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開展以“傳承非遺、匠心筑夢”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忠信花燈的保護與創新性傳承,并創造性地邀請連平縣英才小學四名小學生代表深度參與,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傳承之旅。
“綠韻微光”突擊隊合照(攝:廖城欣、楊可琪、鄒海珊) 沉浸非遺:鏡頭記錄匠心,童真對話傳承。上午,“綠韻微光”突擊隊抵達忠信花燈基地。隊員們架設專業設備,對造型精美、色彩絢麗的傳統花燈進行多角度拍攝,力求捕捉其獨特神韻。在對非遺傳承人的深度訪談中,隊員們和小學生們共同聆聽了花燈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寓意。傳承人對花燈制作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深深打動了每一位隊員和小學生。傳承人特別強調了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工藝、煥發花燈新生命的愿景。小學生們在隊員們的引導下,不僅近距離觀察花燈的精妙細節,更親手觸摸和感受了花燈的質感,好奇的目光與興奮的笑容,成為現場最生動的注腳。
采訪花燈傳承人(攝:廖城欣、楊可琪、鄒海珊)
匠心體驗:工坊探秘技藝,童手共塑新光。下午,以高效工作會議明確分工后,團隊成員攜手小學生們移步至花燈制作工坊,實地拍攝花燈制作過程。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的制作技藝,隊員們屏息凝視,用鏡頭精準記錄下從選材、扎架、裱糊到裝飾的每一個關鍵步驟,為非遺數字化留存積累了寶貴素材。拍攝過程中,隊員們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與傳承人探討科技手段(如光影效果、新材料應用)如何賦能傳統花燈,提升其表現力與吸引力。與此同時,隊員帶領小學生們親身參與到花燈制作體驗中。在傳承人的耐心指導下,小學生們饒有興致地嘗試制作簡單的花燈部件。他們專注聆聽講解,積極動手實踐,不時迸發出充滿童趣的提問,工坊內洋溢著求知、探索的溫馨氛圍,代際共融與文化傳承實踐在此刻生動呈現。
“綠韻微光”突擊隊此次忠信花燈之行,是國際交流學院青年學子積極投身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鮮活寫照。深入非遺傳承一線,使學生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與匠人精神,在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傳承非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突擊隊員發揮專業所長,為傳統技藝注入創新活力,激活了非遺生命力。通過邀請小學生代表深度參與文化體驗,以“看、聽、觸、做”的全方位沉浸式教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對家鄉非遺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之種,讓少年成為非遺傳承的主角之一,播撒文化火種,涵養鄉土情懷。這種代際互動、校地協同的模式,為破解非遺傳承“后繼乏人”的困境提供了農工商學子的智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