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韻千年話振興青春實踐繪新篇
2025年暑期,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實踐團深入安徽省碭山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走訪古梨園核心產區,調研產業發展現狀,探索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融合路徑。這群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專業視角解碼碭山梨產業的“前世今生”,在實踐中感知鄉土中國的發展脈搏。
古梨樹下探產業:沙土地里的治沙傳奇
實踐團首站抵達碭山鰲頭觀海觀景臺,放眼望去,近萬畝梨園在古黃河故道的沙土地上綿延。“這片沙土地曾是‘三年兩決口’的黃河故道,土層疏松易澇,卻意外成為梨樹生長的‘沃土’。”良梨鎮鎮長趙磊介紹道,碭山先民發現梨樹耐沙耐旱的特性,從明清時期便開始種植,歷經三百余年,如今梨樹王樹齡已達300多歲,成為“活態文物”。

在梨樹王景區,實踐團成員見到了被國家林業局掛牌保護的“梨樹王”與“梨樹神”。據專家測定,梨樹王栽于明末清初,即便歷經三百年風雨,在科學保護下仍能年產1噸酥梨,口感清甜如初。更令人稱奇的是“梨樹神”——這棵曾作為授粉樹的公樹,經嫁接后一株能結四種梨,因游客“許愿應驗”的傳說被民間奉為“神樹”,每年梨花節期間掛滿祈福彩帶,單日游客量最高達20萬人次。
談及產業現狀,果農們既自豪又憂慮:碭山酥梨與黃桃雖坐擁國家地理保護標識,卻因周邊產區跟風種植,面臨“產量增、價格降”的困境。“同樣的樹種引到外地,口感和品相就是不如碭山的。”一位果農拿起剛采摘的梨解釋,“但外地梨低價沖擊市場,我們得想新法子。”

文旅融合謀新篇:梨花節里的振興引擎
“讓游客走進梨園,把梨子帶出鄉村。”在良梨鎮智慧農業園區,實踐團了解到當地以“梨花節”為抓手的文旅融合模式。每年春季,雪白梨花與紫色二月蘭相映成趣,園區通過“政府+企業+農戶”合作模式,開發賞花攝影、觀光車游覽、梨膏手作等體驗項目,2024年梨花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收入增長40%。
在調研中,團隊發現文旅開發仍有短板:景區配套設施老化、門票收入缺失導致維護壓力大。“領導說梨花節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讓果農的梨子好賣。”當地干部的話讓隊員們深受觸動,由此隊員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青春答卷:讓梨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調研結束時,實踐團成員在梨樹王下合影留念。從優化品種結構到打造文創IP,從深耕電商渠道到協助文旅體驗新模式——這群青年用專業知識為古老梨產業注入新活力。

“當我們站在鰲頭觀海臺,看見青翠的碭山酥梨掛滿枝頭,晶瑩剔透的雨珠從散發著若有若無水果清香的果皮表面緩緩滑落,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一位隊員如是感慨道,“碭山梨的故事,既是治沙造林的生態傳奇,也是產業轉型的時代答卷,而我們,正在成為續寫答卷的新力量。”
鄉村振興的路上,青年學子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古梨園的斑駁樹影到電商直播間的熱鬧彈幕,從梨花節的人潮涌動到激情滿滿的創業者,碭山梨產業的振興之路,正由一代代人的青春實踐逐漸清晰。未來,這片承載著千年梨韻的土地,必將在青年智慧與鄉土力量的碰撞中,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