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赴銅陵市牛歌調研團隊肩負文化傳承使命,懷揣弘揚鄉音的赤忱,走進底蘊深厚的蕪湖薈萃中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牛歌,薪火相傳”主題活動。此行,他們不僅是調研者,更是傳播者與啟蒙導師,將古老的銅陵牛歌藝術火種,親手播撒進青少年的心田。
(圖為團隊成員向同學們進行本次主題宣傳的介紹)
文中學古樸的校園里,書聲與蟬鳴交織。當音樂學院學子們攜帶著精心準備的牛歌曲譜和多媒體課件步入教室時,一股融合了學術氣息與鄉土情懷的暖流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活動以“非遺牛歌,薪火相傳”為主線展開,大學生們化身文化使者,為薈萃中學的同學們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牛歌傳承之旅。
(圖為團隊成員向同學們分享團隊的調研成果)
團隊成員王涵同學首先登上講臺,她借助圖文并茂的課件和珍貴的老藝人影像資料,深入淺出地講解銅陵牛歌的起源——它如何從田間地頭的勞作號子,歷經歲月淬煉,升華為凝聚著皖南農耕智慧與鄉土深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她講述這些物件與牛歌曲調的共生關系。“同學們,牛歌的每一個音符,都浸透著汗水,烙印著我們對土地的眷戀。”她動情的話語,讓薈萃中學的學子們仿佛觸摸到了銅陵大地的文化脈搏。
(圖為團隊成員向同學們介紹牛歌并進行教唱)
激動人心的環節到來——牛歌調研團隊的現場示范教學。團隊成員以高亢清越的原生態嗓音,率先領唱起經典牛歌《放牛山歌》。那未經雕飾的歌聲瞬間穿透禮堂,帶著泥土的芬芳和山野的氣息,震撼了在場每一位師生。緊接著,代表們又運用專業聲樂知識,逐句分解教學,她耐心指導薈萃中學的學生們嘗試基礎的“喲嗬”、“嗬嘿”等襯詞唱腔。
(圖為團隊成員對同學進行本節課的問答環節)
起初略顯羞澀的中學生們,在大學生哥哥姐姐們手把手的鼓勵下,漸漸放開歌喉。起初零散的哼唱,逐漸匯聚成雖稚嫩卻充滿力量的集體和聲。陽光透過窗欞,照亮了學生們專注學習的面龐和音樂學院學子欣慰的笑容,古老的藝術在青春的共鳴中煥發新生。
(圖為團隊成員與學生進行合影留念)
活動尾聲,光影定格下雙方師生燦爛的笑容與共同歌唱的難忘瞬間。此次安師大音樂學院團隊走進蕪湖薈萃中學,不僅是一次成功的非遺教學實踐,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啟蒙。大學生們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轉化為生動的文化課堂,以專業熱忱點燃了少年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隊員們深刻體悟到:非遺傳承的生命力,在于其“動態”的延續,在于讓年輕一代親身感知、理解并樂于傳唱。而對萃文學子而言,這堂特別的課,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真切領略了家鄉牛歌的獨特魅力,一粒粒名為“傳承”的種子,已在心間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