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消極心理,激活課堂互動
當前,眾多高校學子在課堂互動上呈現出消極態度:緘默不語、沉浸手機、避開教師視線。這一現象已逐漸成為課堂的普遍景致。探究其根源,不僅關乎個人性格與學習態度,更映射出深層次的心理和教育體制的困境。
首先,個人性格在課堂互動中起著關鍵作用:開朗者積極發言,為課堂注入活力;內斂者深思熟慮,貢獻獨到見解;自信者勇于質疑,促進討論深入;而敏感者往往因外界評價而趨于沉默。性格的多樣性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參與方式和互動成效。
其次,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們習慣于“被動接受”,缺乏主動表達的能力和勇氣。升入大學,面對自由討論的環境,很多學生因恐懼犯錯而寧愿保持沉默。同時,一部分學生承受著“內卷”壓力,將課堂看作競技場,擔憂發言會暴露自己的短板,影響成績排名,因此選擇“安全”的沉默。此外,若課程內容乏味、教學方法單一,也會導致學生喪失參與的興趣。如果教師只是單方面的傳授,而不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勵,學生自然難以激發互動的熱情。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大學生正處于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既渴望得到認可,又恐懼遭受否定。當課堂氛圍缺乏包容和尊重時,學生很容易陷入“沉默是金”的自我防護狀態。
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師需營造一個鼓勵性的課堂氛圍,注重過程評價,避免一言堂的局面;學校可以開展相關的表達能力培訓,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自身也應更新觀念,認識到互動是思維碰撞和成長的重要機會。
只有打破心理壁壘,重塑課堂信任,才能讓大學生真正“抬頭挺胸、暢所欲言”,在互動的過程中深化知識吸收和思維提升。
大學生心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