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比較陷阱”:我在校園里找回自己的節奏
上周刷朋友圈時,看到同專業的同學曬出競賽獲獎證書,緊接著又刷到室友分享的實習offer,再低頭看看自己剛改到第三版還沒通過的課程論文,突然就像被按下了“焦慮開關”——為什么大家都在往前跑,只有我還在原地打轉?
這種“被落下”的感覺,其實已經困擾我很久了。早八課上,看到前排同學飛快記下的筆記,我會悄悄加快寫字速度,哪怕有些內容還沒聽懂;社團招新季,聽說有人同時加入了三個“高含金量”社團,我也跟著報了名,結果每周趕活動趕到分身乏術;就連周末在圖書館,只要看到身邊人在刷考研真題,我就會放下專業書,也跟風打開考研APP,可盯著屏幕半天,一個知識點都沒看進去。
真正讓我“醒過來”的,是一次和輔導員的聊天。我抱著“自己太沒用”的想法找她傾訴,她卻沒急著安慰我,而是問:“你知道那個獲獎的同學,為了比賽準備了多久嗎?”后來我才了解到,那位同學從大一下學期就開始跟著老師做項目,周末幾乎都泡在實驗室;而拿到實習offer的室友,寒假每天泡在自習室練英語、改簡歷,還提前刷了幾十套面試題。原來那些我以為的“輕松領先”,背后都是別人看不見的努力,而我只看到了結果,卻忘了自己的節奏。
從那以后,我開始試著“把目光拉回自己身上”。不再盲目跟著別人報社團,而是只留在了自己真正喜歡的讀書社,每周和大家一起讀一本書、聊一次天,不用趕進度,反而能靜下心來感受文字的力量;上課的時候,不再糾結筆記寫得有沒有別人全,而是專注聽老師講課,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記下來,課后再慢慢整理;寫論文時,也不再因為別人交得早而焦慮,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查資料、列提綱,哪怕多改幾遍,也一定要把內容打磨好。
慢慢的,我發現生活變得輕松多了。當我不再盯著別人的進度時,反而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讀書社的分享會上,我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了;專業課的隨堂測試,我的成績比上次提高了10分;那篇改了好幾遍的論文,最后還被老師當成了范文。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就像校園里的樹,有的春天開花,有的秋天結果,沒有誰比誰更好,只有“適合自己”才最重要。
現在再刷朋友圈,看到別人的成就,我會真心地為他們點贊,然后繼續做自己的事。我終于明白,大學不是一場“比誰跑得快”的比賽,而是一段屬于自己的旅程。不用著急,不用焦慮,只要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一定能看到屬于自己的風景。
大學生心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