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逆旅,德行如燈,于幽微處照見前路,于喧囂中守護本真。中華文明綿延千載,“德”之一字,重若千鈞,它非外在之桎梏,實為內心之明鏡,映照個體之品格,更鑄就民族之脊梁。然當今世變,科技日新,物質豐盈,德之滋養反顯迫切。真正的德育,絕非條規之灌輸,乃是心靈之喚醒、精神之塑造,其功在潤物無聲處,其效在知行合一間。
個體之成長,首在立德。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萬事之始。此“修”,非為苛求完人,實乃存養心中善念,格除過度私欲,使良知如明鏡,不惹塵埃。孔子言“仁者愛人”,孟子倡“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皆指明人性本有之善端,需時時拂拭,方能沛然生長。昔日楊震拒金,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守護清廉;于謙守京,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彰顯忠貞。這些并非遠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德性在具體境遇中的光芒迸發,它們告訴我們:德之所立,在于日常抉擇之間,在于利害關頭之際。
德之所立,非獨善其身,更在于明辨是非、堅守正道的勇氣。人世復雜,常有迷霧籠罩,若心中無德作為準繩,則易隨波逐流,乃至迷失方向。德,賦予我們判斷的價值尺度和抗御誘惑的精神力量。蘇武牧羊北海,餐風飲雪,歷十九載而不改其節,所持者非武力,正是忠貞之德。此德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讓我們在紛擾世界中不致惶惑,在威壓面前不致屈膝。一個有德之人,必是一個內心有方向、行動有原則的人。
進而論之,個人之德終將匯入社會之海,凝聚為照耀時代的璀璨光輝。德不是寂寞的獨奏,而是宏大的和鳴。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高尚德行具有天然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張桂梅扎根深山,以病弱之軀托起千名女孩的命運,其德如炬,照亮無數人心;黃文秀將青春獻給脫貧事業,以生命書寫奉獻,其行如鐘,敲響時代強音。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仁愛、奉獻、堅韌,絕非憑空而來,正是中華優秀道德傳統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與升華,如靜水深流,滋養著社會的良善根基。
由此觀之,德育之根本,在于“潤”。它需要如春雨般滲透,而非暴雨之沖刷;需要典范之引領,而非說教之空洞。學校傳授知識,更需營造崇德向善的氛圍;家庭傳遞關愛,更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社會弘揚正氣,更需讓善行義舉得到尊崇。當德的培育與踐行融入生活細流,成為無需提醒的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個體的生命必將更加豐盈,社會的肌體必將更加健康,國家的未來必將更加可期。
德之光華,或許不似物質成就般立竿見影,卻深沉而持久地定義著人之為人的尊嚴與價值。在這變革不息的時代,我們更須守護這份精神的燈火,以德潤心,以行踐德,共同編織一個不僅富強,而且更有溫度、更有品格的美好未來。當億萬心靈的微光交匯,便是照亮民族復興之路的永恒晨曦。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