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窗之爭:守己藝者勝》
小鎮的巷尾藏著兩家木匠鋪。東頭的李木匠年輕手快,總愛扒著西頭的窗欞張望——看張木匠今天接了多少訂單,雕的花紋又得了哪位鄉紳的夸贊。
起初,李木匠的手藝也算精巧,可日子久了,他的心思漸漸飄了。見張木匠給太師椅雕“百鳥朝鳳”,他連夜改了手里的活計,非要刻出更復雜的“松鶴延年”,結果木料開裂,前三天的功夫全白費;聽說張木匠收了富家子弟當徒弟,他又慌著漲價招攬客人,手藝卻因急于求成越來越粗糙,老主顧慢慢都轉去了西頭。
反觀張木匠,從早到晚守著自己的刨子和刻刀,眼里只有手中的木料。有人問他:“李木匠總學你的樣式,你不著急嗎?”他正給一塊胡桃木修邊,木屑簌簌落在圍裙上,頭也沒抬:“我哪有功夫急?這木頭的紋理要順著走,雕花的深淺得練上千遍才準,分心看別人,手里的活就毀了。”
有一年,鎮上要給祠堂雕一扇“二十四孝圖”的木窗,鄉鄰們爭執不下,最終決定讓兩位木匠各雕半扇,誰的好就用誰的。李木匠盯著張木匠的進度,見對方先刻完“臥冰求鯉”,便照搬樣式加快速度,可雕到“恣蚊飽血”時,總覺得自己的蚊子不如張木匠的生動,反復修改,反倒把木料鑿出了破洞。
張木匠卻從頭到尾沒看過李木匠的活。他先花三天研究古畫里的人物神態,再用廢木料練了幾十次衣褶的弧度,刻到“親嘗湯藥”時,為了讓老母親的皺紋顯露出慈愛,他把刻刀換成最小號,一點點細摳,連指尖磨出了水泡都沒察覺。
最終拼窗那天,李木匠的半扇窗滿是拼湊的痕跡,人物表情僵硬;而張木匠的半扇,無論是孩童跪地的虔誠,還是老者垂眸的溫柔,都像要從木頭上走下來。鄉鄰們嘆著氣,把李木匠的木料撤了下來。
李木匠紅著眼眶問張木匠:“我明明一直在學你,為什么總趕不上?”張木匠放下磨石,指著他手里的刻刀:“你學的是我的樣式,卻沒學我守著自己的節奏。木頭不會騙人,你心里裝著別人的活計,手里的刀就穩不了;只有盯著自己的手藝,一步一步打磨,才能讓木料長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后來,李木匠關了鋪子,去遠方拜了位老木匠學藝。他不再打聽同門師兄弟的進度,只是每天對著木料練習基本功,從刨平木板到簡單雕花,慢慢找回了當初對木工的熱愛。三年后他回到小鎮,開了家新鋪子,門前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刻著:“守己藝,不逐他光。”
來往的人都說,李木匠的活計里有了靜氣——那些桌椅的弧度剛好貼合腰背,那些雕花不追求繁復,卻透著一股踏實的溫潤。而他自己最清楚,真正的進步從不是盯著別人的腳步追趕,而是沉下心來,把每一次打磨都當成與自己的對話,在專注里慢慢長成更好的模樣。
哲理故事推薦
- 《木窗之爭:守己藝者勝》
- 順著木紋修邊、反復打磨雕花弧度,哪怕指尖磨泡也不分心,只按自己的節奏精進技藝。
一次祠堂木窗雕刻比拼,成了兩人的分水嶺。
- 2025-08-22
- 承教育脫貧,育桃李芬芳
- 本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作者作為一名地理師范生,希望將來能夠同大家一道回到家鄉,助力家鄉實現教育脫貧,孕育桃李芬芳。
-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