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通信學院實驗室,總能看見一位瘦削的身影,忙忙碌碌,周旋在不同的機器設備旁,或指點或靜觀,或蹙眉或展顏,一揮手一頓足,即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此時就聽見實驗室飄蕩著同學們的“嘖嘖”稱贊聲――“李老師太牛了!”、“李sir,厲害!”
這就是通信學院通信系實驗老師――李振松老師,同學們心目中的能人,堪稱實驗室的“搜索引擎”,在他的實驗室,從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他教過的學生無不對他佩服之極。
在高頻實驗中,經常需要用到示波器觀察高頻信號波形,但是許多同學連好示波器探頭后卻只能看到雜亂無章的噪聲信號,不管怎樣檢查電路連接,調整示波器設置都無濟于事。明明確定無誤的實驗電路和測試設備,為什么就無法正確顯示測試結果呢?急得同學抓耳撓腮,只見李振松老師拿出一根導線,將高頻電路的接地端和示波器公共接地端連接起來,噪聲信號馬上消失,示波器上立即顯示出清晰的被測信號。原來這里隱含了一個實際應用中的常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實驗電源采用的都是220伏的交流市電,由于高頻信號的幅度一般在幾百毫伏的量級,相對于220伏的電源信號來說非常小,因此很容易受到電源信號的干擾,這時只需要將被測電路和示波器的公共接地端用導線連接起來形成共地,消除市電對被測電路的影響,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學們恍然大悟,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李振松自2008年進入我校,任通信學院通信工程系實驗老師。在通信學院生師比高,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任務重的客觀條件下,他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承擔了大量的本科教學工作,平均每學年負責通信工程專業實驗課程8門,獨立實踐課程11門,主講專業選修課2門,指導本科畢業設計6-8人,學年總授課學時數超過400學時。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總結,不斷加深了對通信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教學的認識,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近三年來主持和參與編寫了本科教輔書籍10本(其中教材4本,教學輔導書3本,內部教材3本),已正式出版5本,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理論水平。
李振松老師家住在校內,所以無論白天晚上、寒假暑假以及平日節假日,你都能在實驗室找到他。由于參與教學的課程數量眾多,而且實踐教學中經常手把手地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獲得了大量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從而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他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總結出一套符合學生實際的實驗教學方法,所授課程教學效果優秀,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生評教結果多年保持在學院前列,甚至獲得全優的教學評價。他指導的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多次獲市級及以上獎項,而他本人作為主要參與人員獲得了2013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李振松老師現正在北京郵電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積極參加學院科研骨干教師的科研團隊,以在讀研究生的心態投入具體的科研課題和項目中,在實際的項目開展和管理中鍛煉自身科研能力,2014年度發表學術論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取得了科研工作的長足進步。
李振松老師在實驗室努力詮釋“搜索引擎”的角色,不斷地更新專業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成為同學們在專業學習道路上攻堅克難的良師益友。當李老師走進實驗室,學生們帶著疑惑而來,揣著明白而歸,在不經意間你能看見李老師露出一絲微笑,但稍縱即逝,因為他馬上又要為下一個同學“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