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為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加強美育教育工作要求,解決青少年水資源認知系統性不足、跨學科實踐能力欠缺等問題。2025年7月7日——7月16日,河海大學公管院“聲悅星辰·言傳水韻”實踐團奔赴南京市多個社區與教育基地,通過“線下互動+線上課程”的創新模式,開展了一系列融合科普、美育與語言文化的暑期實踐活動,為青少年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成長盛宴。
社區啟航,水科學浸潤童心
實踐團深入基層社區,將水知識轉化為生動體驗,讓節水護水理念扎根童心。在鼓樓區頤和路社區,實踐團創新“水科普+美育教育+作業輔導”三位一體模式。開班儀式凝聚政、校、社三方力量,江蘇省財政廳、省委統戰部等12家單位代表出席賦能。水能融合科普課堂構建“認知-融合-實踐”體系:融合層“雙碳之舟·水能為帆”主題課,用水能協同實驗連接節水與低碳生活;實踐層“探索自然·領略水魅力”活動,通過水力發電解析和灌溉模型制作,培養工程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孩子們動手組裝模型,在寓教于樂中幫助孩子們將節水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圖為夏令營開營儀式 圖為志愿者講解水科普實踐課程

圖為小朋友進行手工制作 圖為實踐團合影
在興隆街道積善社區,實踐團以“江河共濟調南北,水能同源創未來”為主題,通過三階課程體系深化水資源認知;A層“水潤萬物,智解水韻”課堂中,實踐團成員利用動畫和圖文PPT,講解全球水資源分布與中國“南水北調”工程戰略意義;孩子們聚精會神,在方寸屏幕間領略祖國江河的壯闊。進階層“節水妙招分享會”引導青少年探討日常節水技巧,如“一水多用”“及時關閉水龍頭”,將理論融入生活實踐。實踐層“水利工程模型制作”活動中,孩子們分組協作搭建“三峽大壩”簡易模型,直觀感受水利工程精妙,為水能發電學習打下基礎。

圖為同學們認真聽講 圖為小朋友積極回答問題
跨界聯動,拓展科普維度
以“聲”為媒傳播文化,以“行”為筆探索科學。實踐團突破學科界限,整合高校與場館資源,帶學生們走出課本、走進生活,為青少年打開多元認知的大門。
在南京規劃建設展覽館,“聲入人心”普通話課堂以趣味互動傳播語言文化。活動以方言版《小豬佩奇》視頻開場,詼諧的發音差異引得全場笑聲不斷,在輕松氛圍中使同學們感受到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實踐團隊成員們圍繞“發酵”“狡黠”等易誤讀詞語進行針對性講解,通過情景演繹和角色對話,引導學生們在互動游戲中掌握正確發音,體會普通話的情感表達魅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語言課程講解 圖為團隊合影
“逐夢藍天·探秘大地”之旅,讓科學探索可觸可感。南航停機坪上,殲-6戰機銀色機身成為教具,實踐團與南航學子講解機翼弧度與升力關系;孩子們化身“小小設計師”,用彩筆繪制3D打印的運-20模型。地質博物館內,“地球廳”恐龍骨架引發驚嘆,成員們用“時間放大鏡”比喻講解侏羅紀生命演化;地質災害體驗區模擬地震震動,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避險知識。

圖為團隊成員向小朋友講解知識 圖為小朋友進行繪畫
情景劇美育:劇啟童心,藝繪成長
在頤和路社區,實踐團以情景劇為紐帶,將藝術與科普深度融合,打造“啟蒙—進階—創作—展示”課程鏈;A階段“童聲初啟,自在如風”課程通過“詞語接龍話生活”“聲音模仿秀”破冰,激發興趣;五年級李同學興奮表示“想把家里節水小事寫成劇本”。進階階段“妙語生花,聲情并茂”課程創新引入“四格畫角色塑造”,學生們勾勒“節水小衛士”等形象,并為畫作配臺詞,讓情感表達可觸可感。創作階段聚焦成果落地:孩子們以“日常趣事”“水環境保護”為主題,將四格畫轉化為情景劇片段,如“社區水管維修”“小魚守護家園”;實踐團逐組優化表演節奏,確保全員參與。最終產出《節水小衛士》《小河的悄悄話》等作品6部原創劇本,贏得家長與居民熱烈掌聲。
圖為小朋友們情景劇創作演繹。
特殊關愛,科普傳遞溫暖
實踐團延伸服務至特殊群體,在常州一加愛心社與博愛殘疾人之家,通過藝術創作與心理互動,開展助殘科普教育。愛心社創始人分享志愿服務故事,讓孩子們體會“幫助”的雙向價值;《鳳凰花開的路口》歌聲中,科普升華為情感共鳴,超越知識傳授,溫暖心靈。
圖為實踐團前往常州一加愛心社
云端課堂:讓知識乘著電波飛翔
為擴大覆蓋,實踐團同步開設“青春超導體”線上課程系列。“水的七十二變”通過實驗演示物質狀態變化;“跟著節氣探自然”融合傳統農諺與現代氣象科學;“自然的晴雨表”教會云朵形態識別天氣。課程將文物比作“時光機”、化石視為“生命密碼”,抽象知識生動化,打破地域限制,惠及更多青少年。
圖為實踐團同學為同學們進行線上課程
青春足跡,播種未來
青春的腳步從不停歇,服務的征程永無止境。未來,“聲悅星辰·言傳水韻”志愿服務團隊將繼續以“三下鄉”為紐帶,讓更多青年學子帶著學科優勢扎根基層,把課堂搬到社區巷陌、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大地,用行動詮釋擔當。在生態保護的一線、文化傳承的現場、鄉村振興的前沿,讓青春力量與基層需求同頻共振,讓實踐之花在服務群眾的沃土上持續綻放,書寫更多“接地氣、有溫度、見實效”的青春答卷!(通訊員李美燁,蘇月萌、王若涵,盛博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