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跨越六地,數字為非遺“建庫” “遺韻文脈”探索小分隊線上文化傳承行動完滿完成
2025年7月14日至20日,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遺韻文脈”探索小分隊開展的“遺韻拾光計劃:六地非遺數字活態檔案庫構建行動”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完滿收官。6名2024級學前教育專碩學子以“全程線上搜索素材”為核心模式,突破地域限制,跨越河南南陽、廣東湛江、重慶潼南、江蘇南京、云南曲靖、山東青島六地,系統收集民間故事、傳統歌謠、地方戲曲等非遺相關視頻、圖片與文字素材,成功為構建跨區域非遺數字活態檔案庫筑牢基礎,踐行了青年群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擔當。
此次實踐緊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活態保護”核心目標,聚焦六地獨特文化脈絡:河南南陽承載中原文明厚重底蘊的漢文化、廣東湛江凝結海洋與陸地文明交融印記的雷州文化、重慶潼南彰顯川渝地域剛柔并濟的巴渝文化、江蘇南京流淌江南水鄉溫潤底蘊的金陵文化、云南曲靖留存西南邊疆多元共生智慧的爨文化、山東青島兼具山海交匯開闊氣度的齊魯文化,通過線上素材搜索實現“一地一特色、六地共歸集”的非遺保護格局。
為確保線上素材搜索的專業性與有效性,小分隊前期做足準備工作。依據立項申報書明確的調研方向,精準鎖定六地核心非遺類型:南陽漢畫像石故事、湛江雷劇、潼南獅舞、南京金陵折扇、曲靖彝繡、青島膠東大鼓,并制定“分類搜索—溯源核實—規范歸檔”的工作流程。成員提前學習圖片高清掃描處理、視頻片段截取與標注、文字素材校勘等技術,設計《非遺素材溯源登記表》,明確素材來源需優先選擇政府文旅平臺(如六地文化館官網)、權威媒體報道(如地方新聞客戶端非遺專題)、非遺保護機構認證賬號(如非遺中心官方短視頻賬號),同時針對“素材版權模糊”“信息碎片化”等問題制定預案——如對搜索到的非高清圖片標注“待補充”,對零散文字素材(如民間故事片段)通過多平臺交叉驗證完善內容,確保每一份素材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線上采集階段,小分隊以“精準關鍵詞檢索+多平臺聯動搜索”模式高效推進。在南陽漢文化素材收集中,成員通過“南陽漢畫像石 民間故事”“光武傳說 文字記載”等關鍵詞,在南陽市文旅局官網、河南省非遺保護中心數據庫檢索到30余張漢畫像石高清紋樣圖片,同時從地方文化期刊電子版中整理出“光武傳說”相關文字記載8篇,對不同版本的故事細節進行對比標注;針對湛江雷劇,團隊在地方戲曲平臺、短視頻平臺官方賬號搜索雷劇排練及演出視頻12段,重點截取“甩袖”“唱腔”等關鍵表演片段,結合戲曲評論類文章,梳理年輕演員與老藝人在技藝表現上的差異;潼南獅舞素材搜索中,成員通過非遺傳承人認證賬號、地方非遺專題報道,獲取獅頭制作工序相關視頻6條、步驟解析圖片24張,按“竹篾編織—骨架固定—糊紙—彩繪上色”流程分類整理,并補充文字說明形成可視化工藝手冊;此外,南京金陵折扇的繪畫技法圖解、曲靖彝繡的傳統紋樣圖案、青島膠東大鼓的經典唱段音頻,均通過多平臺搜索、溯源核實后完成歸集。 值得關注的是,團隊每日召開線上復盤會,參照立項申報書“整合非遺保護共性”的要求,通過騰訊文檔共建《非遺關鍵詞對照表》。例如,將線上搜索到的南陽“漢光武傳說”與潼南“巴蔓子將軍故事”歸為“英雄敘事”類,將湛江雷劇唱段、青島膠東大鼓唱詞中的民俗描述歸為“地域生活記錄”類,深度挖掘不同地域非遺背后的共性文化內核,為后續跨區域非遺調研報告撰寫奠定基礎。
“通過線上搜索素材,我們不僅跨越了地域限制,更系統梳理了六地非遺的數字化資源現狀。”團隊成員姜和表示,此次實踐嚴格遵循立項申報書規劃,以線上素材搜索創新非遺保護路徑,下一步,小分隊將繼續優化數字檔案庫,提煉“非遺三階賦能模型”(素材采集→文創開發→文旅融合),探索將收集的非遺素材與鄉村教育、文創開發結合,為非遺活態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貢獻青年智慧。
實踐總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