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氣蒸騰,卻擋不住青年學子探尋非遺文化的熱忱腳步。近日,中國民航大學“湘風承古藝,匠夢煥新程”實踐隊奔赴湖南長沙這片浸潤著楚韻漢風的土地,開啟了一場關于湘繡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深度實踐之旅。實踐隊成員懷揣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先后走進長沙博物館、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沙坪湘繡廣場、湖南師范大學湘繡創新研發中心等核心場所,通過文獻研讀、實地考察、傳承人對話、親身體驗等多元方式,沉浸式感受湘繡從千年歷史長河中走來,在當代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的完整脈絡,用青春視角記錄下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與創新活力。
楚韻漢風:湘繡的千年技藝與文化根基 實踐之旅的首站,定格在長沙北辰三角洲的“三館一廳”。實踐首站為長沙“三館一廳”的長沙市博物館。在非遺專題書架區,隊員們翻閱《湘繡藝術》,梳理湘繡的材料、工具與針法,從文字中觸摸匠人初心。非遺展區如同時光軸線,戰國楚繡殘片、明清花鳥繡品到當代創新之作依次陳列,讓隊員們明白“傳承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流淌的生命力”。隨后,隊伍走進長沙市博物館。非遺展區猶如一條無聲流淌的時間軸線:從先民質樸的手工創造,到當代鮮活的創新傳承,陳列在玻璃展柜中的老物件仿佛在無聲地述說——“傳承”并非靜止于博物館中的展品,而是一種流淌于歲月之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隊員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親手體驗湘繡針法。中國民航大學理學院 供圖
午后,實踐隊來到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湘繡展區內,緞面牡丹含苞、蝴蝶欲飛,非遺傳承人李靜老師感慨:“湘繡的一針一線都在呼吸。”她指導隊員體驗“摻針”繡法,纖細絲線難控、針腳疏密難調,隊員們親身體會“平、齊、細、密”背后的歲月沉淀。實踐隊成員杜詩慧分享她的體驗:“剛拿起繡針時我有點慌,絲線太細了,總感覺下一秒就要從指間滑走。是老師笑著幫我調整手勢,她的指尖有常年刺繡留下的薄繭,碰到我的手時,溫暖而堅定。‘線要這樣順著掌心走’,她輕聲說。我跟著她的引導繡下第一針,雖然歪歪扭扭,卻比任何時候都明白:湘繡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一條可以從前輩手中接過來、帶著體溫繼續向前走的路。這一天結束,指尖仿佛還殘留絲線的柔軟,而心里卻沉甸甸的——也許,這就是傳承的重量。”
國潮正當紅:千年非遺也能突圍破圈 次日,實踐隊抵達“中國湘繡之鄉”沙坪湘繡小鎮,探尋湘繡傳承的核心陣地。館內一幅幅歷經歲月打磨的湘繡靜默陳列,針線穿梭出的山水花鳥、人文故事,仿佛低語著百年技藝的綿延傳承。燈光下,《獅虎圖》虎毛纖毫畢現、《煙火圖》針腳無痕、《橘子洲頭》繡像氣勢恢宏。講解員介紹,這些作品短則需繡娘耗費數月,長則歷時數年方能完成——“一針一線總關情”,道出的不僅是深情,更是對技藝極致的執著。中國湘繡藝術館里,纏枝蓮紋桌旗、花鳥屏風乃至《小豬佩奇》繡像,展現湘繡融入日常的一面。
在長沙市湘繡研究所,實踐隊見到了正在現場刺繡的繡娘。她們端坐于繡架前,右手引針,左手扶緞,銀針在指間輕盈起落。“這幅屏風邊角受潮受損,需先加固底料,再以與原作一致的針法、絲線逐寸修補。”繡娘暫歇針線,細致解釋道,“修復急不得,有時一天只能完成幾平方厘米,必須完全復現原作的風格,這是對歷史的致敬。”
講解員還介紹,湘繡與蘇繡、粵繡、蜀繡并稱“四大名繡”,源起戰國楚繡,清代自成體系,清末民初“吳彩霞繡坊”馳名,孫中山“總理遺像”更是經典,早年屢獲國際大獎。如今,這門古老技藝正煥發新聲。沙坪湘繡博物館內,年輕傳承人用抖音直播“發絲繡”、“00后”設計師推出國潮湘繡文創、“95后”繡娘借數碼設計打版,湘繡借直播、短視頻破圈。
Z世代接力:非遺+科技!前所未有的數智賦能 實踐最后,隊員們來到了湖南師范大學湘繡創新研發中心,親身經歷湘繡的“進行時”和“將來時”。這里的場景與沙坪博物館的傳統氛圍截然不同。實驗室里,電腦設計軟件、數碼刺繡機與傳統繡架和諧共處,年輕的研究人員們正在屏幕前調試圖案參數,展現出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碰撞的活力。
在湘繡創新研發中心,傳統湘繡有了新模樣:用湘繡技藝復刻的現代插畫、融入時尚元素的繡品配飾,甚至還有能作為家居裝飾的湘繡裝置藝術。而湘繡創新研發中心里的景象,使隊員們眼前一亮——電腦屏幕上顯示著數字化的繡稿,智慧機繡設備正在按照設定的程序刺繡,效率比純手工快了數倍,卻依然保留著湘繡的韻味。“我們搭建湘繡針法數據庫,可自動填充圖案,大幅縮短打板時間。”非遺傳承人劉玉珍老師這樣介紹“智慧湘繡”。
團隊還將AR技術用于展示,掃描文物能疊加歷史背景、紋樣細節,實現沉浸式體驗,推動文化與數字技術融合。
實踐尾聲,隊員們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再次嘗試湘繡技藝,經過幾天的學習,成員在總結中寫道:“幾天的行程結束時,夕陽把天空染成了暖橙色。手里的紀念書簽上,湘繡繡成的小蝴蝶仿佛還在輕輕顫動。湘繡的魅力,既在于千年不變的匠心——那是沙坪古街里沉淀的文化底氣;也在于生生不息的創新——那是湖南師大實驗室里迸發的未來可能。而‘湘風承古藝,匠夢煥新程’這十個字,不再只是我們的隊名,更成了一份信念:傳承不是重復過去,創新也不是拋棄傳統,就像湘繡的針腳,既要扎得穩,也要走得遠。”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湘繡,正在傳統與創新的交織中,編織著屬于自己的未來圖景。(通訊員張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