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這里是南京的郊縣農村;三十年后,這里崛起為產值千億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當推土機與稻浪相遇,生產線與古村落并存,在城鎮化、工業化的擠壓與賦能之下,鄉村如何尋找到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態位?今年8月,東南大學“寧鄉實踐團”深入南京市江寧區,希望找到這個核心問題的答案。
2000年以前,江寧是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普通郊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是南京市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地。其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傳統,以水稻、蔬菜等作物種植與分散的家庭畜禽養殖為主。1992年,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并于2010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此,大量工業企業入駐,許多農村地區迅速轉變為工業園區與城市新區。與此同時,大量本地農民“洗腳上岸”,轉變為城市居民、產業工人;伴隨著外來人才與勞動力流入,江寧區的社會與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實踐團隊選擇江寧區鄉村作為調研對象,正是基于其作為城鎮化地區鄉村的普遍性及特殊性。遠離中心城區的一些鄉村仍保留著過去的生產方式,然而,城鎮化、工業化導致的農用地閑置、勞動力流失和生產成本上升,也對其造成了巨大影響。相較于中國大部分鄉村,江寧區鄉村已具備一定的經濟與產業基礎,其振興重點不再是“如何獲得收入來源”,而是“如何應對沖擊,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此,實踐團隊以江寧農村地區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為切入點,采用案例對比與多元主體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探討鄉村在工業化浪潮中如何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作為,通過產業升級重新定義自身在區域經濟中的價值。
臺創花博園:不是“種花”,而是“育才”與“搭臺” 橫溪臺創花博園內,各類景觀樹郁郁蔥蔥,蝴蝶蘭等花卉爭奇斗艷。“我們剛來的時候,這里一片空曠,沒什么人,就只有建好的花卉大廳。我們入駐后,陸續有外地人來做生意,他們需要在周邊租房;周邊的老人也能來這兒工作,我們對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帶動了不少人就業,”金之蘭花卉店的店主說,“這里的花卉來自全國各地。比如綠植小貨,廣東的比較多;蝴蝶蘭有本地的生產基地,還有山東等地的貨也會往這邊運。”臺創園的核心功能并非大規模種植花卉,而是通過培訓花農,聯動基地,打造品牌,吸引游客并促進消費。正如店主所說,“現在買花的都知道我們,也就都往這里來了。”據此,實踐團成員共同討論出鄉村振興的一種思路:以特色產業為支點,撬動三產融合發展,讓鄉村在時代發展中煥發出持久的活力。

臺創花博園的“招牌”蝴蝶蘭

金之蘭花卉店內盆栽
鴨子廠:不是“養殖”,而是“標準”與“品牌” 在金箔湖熟鴨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湖熟鴨”的過去與現在。“過去這里養鴨戶很多,現在少了。”但湖熟鴨的根基還在——技術。除了省級非遺湖熟板鴨,鹽水鴨的制作也由老師傅接手。炒鹽、抹鹽、熬煮,傳統技藝與機器化生產的結合,提升了本地特產的競爭力、影響力,并進一步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與稅收。

師傅手工處理鹽水鴨。圖源|金箔湖熟鴨業有限公司
佘村:立足本真,“綠水青山”的純粹價值 佘村依山傍水,明清古建筑與網紅小店相映成趣。“我們這前有佘村水庫,后有橫山水庫,還有一條路很火,叫‘小川藏線’。”TodayGelato的老板說道”。文旅發展借助并盤活了佘村的生態和文化資源,游客張女士就在問卷中就寫道:“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商品,下次還會帶上朋友來買”;還有游客表示,這里適合騎行、露營,提升了他們再次前來的意愿。與前兩者的模式不同,佘村的特色發展方式,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將無法遷移的本土資源轉化為發展文旅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化越是發展,鄉村文化的價值就越不能丟掉,就越珍貴,帶來的價值越高。契合鄉村文化,發揮其在精神方面的獨特價值,一個鄉村的“魂”就不容易在現代化沖擊下散盡。

佘村橫山水庫
基于實地調研,團隊認為,江寧鄉村發展的核心在于其成功構建了“外部資源整合”與“內生價值挖掘”雙軌并行的振興模式。其背后存在特定條件和背景——傳統農業難以為繼,迫使農村地區尋找一條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路;流入的高收入人群與城市化居民,產生對精品蔬菜、高檔花卉、休閑旅游、文創體驗等高品質新需求;而開發區帶來的科技、人才、資本要素,外溢到了農業領域,并衍生出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的延長。臺創園與鴨子廠善用開發區的科技、資本與市場優勢,通過對標準、品牌與渠道的掌控,實現對農業價值鏈的高效整合與提升;而佘村則堅守并活化本土生態文化資源,以差異化體驗承接都市消費需求。三條路徑雖模式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在城鄉融合中重新定義鄉村價值。
為此,團隊提出“青年方案”:一是建議推動“文旅一張圖”數字平臺建設,串聯一二三產節點,設計主題線路,增強產業聯動性與消費黏性;二是倡導建立“創客扶持基金”,鼓勵青年返鄉投身文創、電商與特色農業,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從科技育花的臺創園、非遺飄香的鴨子廠到古韻新生的佘村,東大學子用腳步丈量江寧鄉村的蛻變軌跡。他們看到的不僅是產業融合的經濟賬,更是城鄉共生、人文與現代化并行的未來圖景。鄉村振興并非復刻城市,而是讓鄉村成為更有價值、更具認同感的精神與生活家園。調研雖已結束,但思考與實踐不會停止——這支團隊將繼續帶著問題與熱忱,在中國大地上書寫屬于青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