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個月的“綠色先鋒”校園垃圾分類實踐活動于6月30日正式收官。該活動由校環保協會牽頭,通過“宣傳+實踐”雙軌模式,讓垃圾分類從“口號”變為師生的自覺行動,為建設低碳校園注入新活力。
“以前總分不清外賣盒該投哪個桶,現在看到志愿者舉著‘可回收物’指示牌,就不會搞錯了!”來自文學院的大二學生小李笑著說。自5月起,校園里隨處可見穿著綠色馬甲的志愿者身影,他們用耐心講解和示范,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
據活動負責人王同學介紹,團隊不僅注重知識普及,更聚焦“落地效果”:“我們發現很多同學不是不愿意分類,而是不知道‘怎么分’。因此,我們把‘現場引導’和‘智能設備’結合,讓分類過程更簡單直觀。”例如,新增的智能回收箱支持掃碼投放,還能通過APP查詢回收積分,吸引了不少學生參與。
后勤管理處張老師表示:“實踐活動為校園環保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我們計劃將‘學生引導+智能設備’的模式常態化,讓垃圾分類成為校園的長效機制。”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改善了校園環境,更培養了師生的責任意識。正如一位志愿者在心得中寫道:“垃圾分類雖小,卻是踐行‘雙碳’目標的第一步。愿我們都能成為綠色生活的踐行者,讓環保之風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