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至18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博醫知行志愿服務隊深入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開展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圖為隊員們在佛手果文旅生態園調研。潘佳曼 供圖
非遺產業調研
7月13日至14日,隊員們首站走進潮州特色非遺——實地探訪老香黃炮制工坊,隨后前往現代化佛手果文旅生態園,考察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
“每一批老香黃,都要經歷‘九蒸九曬’,時間是最好的調味劑。”牌坊街店主一邊翻動著壇子里的佛手柑,一邊向隊員們介紹著老香黃制作的工序。他坦言,盡管工藝講究、風味獨特,但手工作坊產量有限,市場主要依賴游客購買,銷售渠道單一且季節性波動大。
走進佛手果文旅生態園,隊員們通過調研發現,老香黃傳承面臨雙重課題:既要突破“旅游紀念品”的局限,構建常態化市場運營體系;又要在佛手產業現代化轉型中保留手工炮制的“技藝溫度”,防止傳統工藝失味。青年學子們通過實地探訪,對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與產業升級有了更深的思考。
后徑小學義教
將中醫藥文化的種子播撒進鄉村孩子的心田,是博醫知行隊的另一項重要使命。7月15日,服務隊化身“小老師”,來到湘橋區意溪鎮后徑小學,為四至六年級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醫藥文化啟蒙課。面對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隊員們摒棄了枯燥的理論灌輸。他們將深奧的中醫五行學說巧妙轉化:指著窗外郁郁蔥蔥的樹木講解“木曰曲直”的生發之性;讓孩子們觸摸堅固的課桌感受“土爰稼穡”的厚重承載。“紅色的食物有番茄,對應的是心臟!”“我知道黃色對應的是脾臟!”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舉手回答著課堂問題。
手工實踐課上,艾葉、薄荷、丁香等常見中草藥成了創作素材。孩子們在隊員們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將藥材粘貼在畫紙上,創作出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中藥貼畫”。悠揚的音樂聲中,隊員莫同學和彭同學和站在隊列前,一招一式地帶領學生們練習傳統養生功法八段錦。孩子們稚嫩而認真的動作,成為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后徑小學校長表示:“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動手動腦和親身體驗中,自然而然地親近了中醫藥文化,效果比單純講課好得多。”
便民義診實踐
實踐活動的最后三天,博醫知行隊將服務重心轉向社區健康惠民。7月16日至18日,服務隊聯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徐嘉輝分別在南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具有濃厚市井氣息的南門古夜市設立了便民義診點。
義診現場,隊員們身著統一隊服,熱情地為絡繹不絕的居民提供推拿、量血壓、貼耳穴以及中醫“治未病”健康咨詢等多項免費服務。考慮到當地居民,尤其是老年群體多習慣使用潮州方言,科普組潮汕籍隊員方同學主動承擔起翻譯和講解的重任。他用親切的鄉音,耐心地向來往的居民游客解釋著貼耳穴的原理和日常保健的注意事項。
短短三天,服務隊累計為超過300人次的居民提供了精準的健康服務。除了現場診療,隊員們還精心準備了500份圖文并茂的中醫養生知識宣傳單和150個定制中藥茶飲包,發放給居民,將健康關懷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圖為博醫知行志愿服務隊大合照。李慧欣 供圖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博醫知行隊的青年學子們以腳步丈量鄉村,用專業服務社會。他們深入調研非遺發展路徑,在小學課堂播撒文化種子,于社區街頭踐行醫者仁心,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服務國家戰略、投身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有力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潮州的傳播與扎根,為“百千萬工程”增添了青春動能與民生溫度。(通訊員 李慧欣 陳明慧 李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