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來自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的暑期實踐隊,把課堂搬到寧波鄞州南裕小區,用“稚鶴合筑·隅間共生”作題,試圖回答:在老齡化與兒童友好城市雙重國家戰略下,一條20歲的老巷子怎樣讓銀發與稚子同頻呼吸,并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寧波解法”。

01 走進南裕:20年小區的“三缺”困境
南裕小區,2004年建成,9.3萬㎡、792戶,地段好、配套齊,卻也像大多數老舊小區一樣——
· 路被“斷頭”,老人推嬰兒車得繞一大圈;
· 公區只有健身器材和一片綠,互不打擾也互不相干;
· 老人曬太陽、孩子騎小車,各玩各的,零交集。
02 調研:把社區當“病人”,先做全身體檢
團隊用“四維CT”掃了一遍——
· 問卷:老人卷、兒童卷,各200份,問習慣、問痛點、問是否愿意一起玩;
· 深訪:跟“帶娃老人”和“被帶兒童”圍爐夜話,收集“要是這里能……就好了”;
· 行為注記:早晚高峰做“熱力圖”,發現8點幼兒園門口堵成停車場,18點綠地又成了停車場;
· 需求翻譯:把馬斯洛金字塔搬到社區——老人要“被看見”,孩子要“能撒野”,現狀卻只滿足“能坐下”。
金句速記
“一把藤椅、一座滑梯,不該是楚河漢界,而應是聊天開場白。”
“設計不是填滿空角,而是縫補代際裂縫。”
03 解題:把“分居”變“共生”的三板斧
面對銹跡斑斑的器材和被私家車蠶食的綠地,團隊給出“空間重構×功能復合×智慧服務”的混合打法——
- 空間重構:
- “鶴徑”慢行環:打通斷頭路,加無障礙坡,幼兒園、綠地、日照中心一線牽;
- “稚趣盒”變形金剛:白天是兒童攀巖塊,晚上秒變老人棋牌桌,一椅兩用。
- 功能激活:
- “記憶工坊”:祖孫一起縫寧波紅幫旗袍盤扣,讓非遺成為社交貨幣;
- “潮汐廣場”:早晨打太極,下午繪本角,晚上廣場舞,一塊場地24小時輪轉。
- 智慧加持:
- “一鍵呼”看護:兒童腕表+老人手環,電子圍欄越界就報警;
- “代際積分”APP:一起種花、一起上課攢積分,換家政、換電影票。
04 圖景:當銀發與童聲同在一幀
三大“小場景”撐起“大愿景”——
· 隅間茶話:廢棄涼亭改造成“兩代茶桌”,一邊是老寧波蓋碗茶,一邊是兒童涂鴉墻;
· 稚鶴學堂:架空層變身共學空間,方言故事會、竹編小課堂輪番上演;
· 時光廊橋:沿河綠道掛老照片、裝互動樁,走兩步就能“穿越”回1990,再“跳房子”回到2024。
未來,這里不再只是“老小區”,而是——
代際磁力場、城市微更新樣板間、全齡幸福棲息地。
05 尾聲:改造不是句號,而是對話的冒號
當爺爺的蒲扇為奔跑的孫女送去一縷風,當孫女的水彩畫記錄下爺爺的青春,社區才真正完成更新。
“稚鶴合筑”是一次設計實驗,更是一封寫給城市的情書:
愿每一條老街都能聽見銀發智慧與孩童笑聲的合奏。
浙江萬里學院
作者:馬天鳴 熊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