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知與實踐調查心得
綠色中國,你我共守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知與實踐調查心得
☐晏雯紅(城市與環境學院2405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早已成為推動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指引。為深入了解社會公眾對該理念的認知、實踐及面臨的挑戰,我參與了“綠色中國,你我共同守護”問卷調查工作,在收集、分析數據過程中,對綠色發展有了諸多深刻感悟。
一、身份與年齡:不同群體的綠色關注差異
從身份來看,參與調查者涵蓋在校學生、在職工作者、自由職業者等多元群體。在校學生對綠色理念的接受渠道更多元,學校教育與社交媒體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陣地;在職工作者因工作場景,對企業綠色責任、政策執行效果的感知更直接;退休人員則憑借生活閱歷,對生態環境變化有細膩觀察。年齡維度上,18-22歲的年輕群體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通過社交媒體了解綠色政策的比例突出,且環保行動參與熱情高,像垃圾分類、低碳出行的參與度相對可觀;23-60歲的中青年,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下,雖認可綠色理念,但實踐中受時間、精力限制,部分環保行動難以持續;61歲及以上群體,環保習慣相對固化,對傳統媒體傳播的綠色政策了解更深,不過參與新型綠色活動的意愿較低。這種差異提醒我們,后續綠色宣傳與實踐活動需精準分層,針對學生設計趣味互動活動,對中青年提供便捷參與渠道,為老年群體打造適配的環保體驗項目。
二、政策認知:從了解到行動的距離
超六成受訪者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非常清楚”或“大致了解”,電視廣播、社交媒體仍是主要傳播渠道。這說明政策宣傳有一定成效,但仍有近四成受訪者“聽過但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反映出宣傳深度與廣度不足。比如部分偏遠地區、老年群體,受信息渠道限制,對政策內涵理解薄弱。而在評價政策執行效果時,約三成認為“效果顯著”,超四成覺得“部分有效,需加強落實”,這體現出政策在落地過程中存在區域、行業執行力度不均問題。像一些工業城市,污染治理雖有行動,但受經濟發展壓力,環保標準執行打折扣;鄉村地區,生態保護項目因資金、技術短缺,推進緩慢。這讓我意識到,政策宣傳不能僅停留在概念傳播,要結合實際案例、本地生態故事,讓公眾看懂、看進;政策執行需強化監督考核,打通“最后一公里”,讓綠色福利真正普惠大眾。
三、環保實踐:從意識邁向行動的挑戰
超七成受訪者日常會采取環保行為,但“經常”踐行的僅約三成。這說明環保意識已覺醒,但轉化為持續行動存在困難。比如社區環保宣講活動,多數人反饋“影響較小”,反映出活動形式、內容與公眾需求脫節,難以深度觸動行為改變。在綠色活動參與上,垃圾分類、低碳出行參與度相對高,但像綠色技術科普、碳交易市場認知類活動,參與寥寥。這背后,既有公眾對復雜環保知識的畏難心理,也有活動推廣不足的問題。而談及綠色發展難題,“參與渠道少”“個人能力有限”“活動單一”等高頻出現,凸顯出當前環保實踐平臺搭建不完善,未能有效鏈接公眾需求與行動入口。這啟示我們,要從細微處優化環保體驗,比如在社區設置智能垃圾分類站,簡化分類流程;利用短視頻、直播開展環保知識科普,降低理解門檻;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綠色活動平臺,讓公眾隨時能參與、會參與。
四、責任與行動:多方協同的綠色合力
超五成受訪者認為“社會公民”應承擔綠色發展主要責任,但在行動中,又受限于自身能力、時間等因素。同時,政府、企業、教育機構的責任也被廣泛提及。這說明綠色發展不是單一主體的事,需多方協同。政府要完善政策激勵,比如對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資金補貼,對參與環保公益的公民給予積分獎勵、榮譽表彰;企業需主動擔當,從綠色技術研發到綠色產品生產,全鏈條貫徹環保理念,像推廣可降解包裝、優化生產流程降能耗;教育機構要深化綠色教育,從校園環保課程到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生態責任意識,讓綠色理念代代傳承。而作為公民,我們也需克服“個人渺小,難有作為”的心態,從隨手關燈、自帶購物袋等小事做起,匯聚成龐大的民間環保力量。
五、未來展望:從調查到改變的期許
此次調查,讓我看到綠色發展的希望與挑戰。希望在于公眾環保意識覺醒,各群體都有參與熱情;挑戰在于從認知到行動、從政策到落地的諸多梗阻。后續,我期待能將調查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比如參與社區環保宣講優化,結合調查數據設計更接地氣的內容;推動學校、企業開展綠色實踐共建,搭建學生參與企業環保項目的實習通道;利用社交媒體傳播調查發現的優秀環保案例,激勵更多人加入綠色陣營。
綠色中國建設,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這份問卷不僅是數據收集,更是喚醒公眾綠色責任的契機。讓我們以調查為起點,凝聚各方力量,在政策宣傳、實踐落地、意識培育上持續發力,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真正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日常,共同繪就美麗中國的生態長卷。
實踐總結推薦
- 參與綠色發展調研:洞察與成長
- 參與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展開的綠色發展調研,從設計問卷到分析數據,我對綠色發展理念、社會實踐及個人責任有了深
- 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