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到8月1日,長安大學 “探秘天漢鄉貌・聚力鄉村振興” 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陜西漢中,通過探訪博物館、濕地公園、企業、鄉村等多地,在觸摸歷史、體驗生態、觀察產業、感受民生中,收獲了對鄉村振興的立體認知與深刻感悟。
觸摸歷史根脈,感知文化傳承的重量 實踐隊首站走進漢中市博物館。隊員們在青銅器的綠銹、書畫的墨香、文獻的泛黃紙頁間,聆聽古代漢中的興衰故事;在非遺展示區,親手體驗藤編的精巧、漆扇的雅致、麥稈畫的生動。“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著的歷史。” 隊員楊學知的感慨道出眾人心聲:保護文物,便是守住民族的根與魂,而非遺技藝的傳承,更讓先民智慧在當代有了鮮活延續。
感悟生態智慧,讀懂平衡發展的辯證法 漢江天漢濕地公園的考察中,隊員們親手檢測水質,透亮的水樣讓他們直觀感受到 “西水東送” 水源地的純凈。當地居民為護水源放棄重工業、卻因優質水質收獲農產品增值的現實,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每一滴清水里,都藏著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的平衡智慧”,也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有了更鮮活的理解。
探秘特色產業,見證 “土資源” 變 “金寶貝”
在漢中遠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隊員們從會議室的產業探討,到車間觀察殺青、揉捻、烘焙等十余道制茶工序,再到千畝茶園實地探訪,理清 “企業 + 農戶 + 市場” 的運作模式。當看到 80 余戶茶農年均增收 7—11 萬元,隊員們感慨:“匠心讓綠葉變金葉,產業振興是讓土地生金,更讓鄉親們省心。”
圖為隊員與遠泰農業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 張宇棟 供圖 金正米業的訂單農業模式同樣帶來啟發。隊員們參觀米倉與加工車間,了解到企業免費提供優質種子、收成后統一收購的運作,“農民只管種、不愁銷” 的模式,讓他們明白:“訂單農業不僅解了農民的后顧之憂,更激活了種地積極性。”

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的藤編工坊里,隊員們看匠人指尖翻飛將藤條化為精美器物,在直播間見證老手藝借電商走向國際。從 1.5 萬元的高端藤椅到遠銷海外的定制配件,隊員們讀懂:“非遺活化不僅是傳承技藝,更是用‘小手藝’對接‘大市場’,讓文化成為增收引擎。”
扎根鄉村肌理,體會民生振興的溫度 花果村的 “農家樂 + 柑橘種植” 多元模式、水井村硬化的瀝青路與完善的健身設施、勞動實踐基地里的澆水除草體驗,讓隊員們看到鄉村振興的細節:“產業興旺要連著農戶的錢袋子,也要護著村民的幸福感。”

中鼎泰茂集團的電商助農實踐則展現了數字力量。隊員們圍觀助農直播,傾聽企業負責人講述培訓農戶直播技巧、優化包裝的努力,深刻認識到:“從田間到云端,這座橋能讓農民的汗水不白流,青年更能成為架橋人。”
實踐終章:行囊里裝滿的不僅是感悟,更是責任 從歷史文脈到生態保護,從特色產業到民生改善,隊員們的行囊里裝滿了對鄉村振興的立體認知:它是文物保護者的堅守,是生態守護者的抉擇,是企業與農戶的攜手,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腳踏實地的行動。” 正如隊員們所言,這段實踐讓他們明白,青年當扎根土地,用知識與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