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三日,我在歙縣這片鐘林毓秀、人才薈萃的土地上,看到了山水畫卷的詩意,感受到了煙火人家的安寧。白墻灰瓦馬頭墻的徽派建筑,隱于薄霧間的青山,波光粼粼的新安江,樸實的人們,這里的風土人情讓人沉醉。三日之行讓我對歙縣有了新的認識,身處這樣的環境我獲得了片刻的安寧,這里的文化底蘊也讓我收獲了知識、啟迪與成長。
一、參觀博物館,感受文化底蘊
徽州博物館宛如一座時光寶盒,收藏著徽州千百年的歷史與文化。踏入博物館,首先步入眼簾的是一整面墻的銅制畫,刻著徽州著名的風景與建筑,拾階而上,“天下徽州”的背后是歷代出自徽州的歷史名人。
這座博物館向我展示了徽州的歷史,在這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背后是一個時代的興衰。從青銅起到瓷器,從精美的磚雕到字畫印刷,我在每一件文物上看到了徽州歷史的悠久,徽州工匠的智慧與技藝,以及徽州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徽州多山,唯有一條新安江,內部無法發展起來,因此推動了徽商的崛起和興盛。徽商的出現不僅推動了徽州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徽商們將商業經營與文化修養結合起來,支持文化與教育事業,為徽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得如今的徽州有著“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之鄉”“中國牌坊之鄉”等榮譽稱號。
博物館中的醫學展區讓我眼前一亮,這里展示了徽州醫學的發展歷程與重要成就。在這里,諸多書本上的著名醫家和醫學世家得以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懸壺濟、治病救人、傳承醫學的道路上辛勤堅定的身影,心中對他們充滿了崇敬之情。
二、拜訪名家,堅定求學之道
歙縣是新安醫學的發源地,我們先后拜訪了西園喉科的鄭公望先生和黃氏婦科的黃孝周先生。鄭老的診室古香古色,最引入注目的便是那滿墻收拾規整的書籍。鄭老對我們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從藥用工具拋磚引玉,通過講述鄭氏喉科的歷史傳承,為我們上了一堂知識豐富的課。鄭老首先強調的便是醫德。他說起鄭氏喉科以商養醫,救治窮苦人家不取分文,且只要病人需要立馬治病救人,不論白日黑夜。他教導我們要具有貢獻精神,心里要想著人民,在行醫這條道路上少些功利心,做一個純粹的中醫人。而后他談及師承,告誡我們要拜老中醫為師,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虛心跟隨老師學習,哪怕是學習到老師的一星半點也是受益無窮的。同時,他一再強調“學習大科,專攻小科”,多讀經典,希望我們能堅定且純粹地走在中醫這條路上,少依賴現代醫學技術。最后,鄭老談起臨床與實踐。他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特色療法,著重治療過程中的忌口問題,提到要跟隨時代腳步,創新性發展,創制便民的新劑型。此外,鄭老還教了我們許多日常的經驗,如用鵝口水的痰吐法治魚刺卡喉,用韭菜汁治針鐵入腹,以及馬蘭頭根、紫蘇等在臨床上新的使用方法。
黃老則是從新安醫學和黃氏婦科的傳承與發展向我們描述了另一方面的徽醫。黃老講述了歙縣名字的起源與發展、新安之名的由來,讓我們對徽醫有了新的認識。而后黃老從新安名醫、醫德醫術、傳承、典籍、治療特色、對外交流等方面為我們鋪設新的畫面,讓我們對新安醫學與徽醫有了更深的認識。黃老從黃氏婦科的治療特色方面,告訴我們在治療婦科疾病中,需辨證論治,博采眾長,靈活變通,要注重肝腎,用藥平緩,會用血肉有情之品,善用引經藥和藥對等。最后,黃老告誡我們治病救人時勿要墨守成規,自大狂妄;學習經典時勿要囫圇吞棗,厚古薄今。他送我們“至愛、勤奮、虛心、求精”四詞,鼓勵我們要多讀多思多想多問,堅定學習中醫之路。
三、臨床學習,感悟中醫精髓
跟隨汪承芳老師和盛夏兵老師學習時,我深刻認識到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和“三因制宜”理論。我與同學跟隨汪老師后面,認真學習她對女性患者的問診過程以及針刺選穴和方法;跟隨盛老師學習了推拿、正骨、刺絡放血等。無論是汪老師還是盛老師都對我們的學習態度表示了肯定,在治療過程中也經常通過提問的方式教授我們知識,讓我們見識到了理論基礎上臨床實踐的獨到之處。而我們也折服于兩位老師精湛的技術以及對患者的認真負責態度,對兩位老師充滿了欽佩之情。歙縣多山造就了歙縣人民樸實敦厚的性格,在這里,我看到了醫患之間良好的關系,他們如朋友也如家人。醫生對患者除了盡職盡責,更多的是對家人和朋友的關心與叮囑,而患者也展示了他們對醫生的信任與擁護。我為這樣的醫患關系感到喜悅,同時老師對處理醫患關系的方式也值得我學習。
四、心得總結
歙縣的一山一水一人都組成了人杰地靈的歙縣。在這里,吸引我的不只是青山綠水,更是這里淳樸的人民。在四位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中醫、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傳承醫學的執著與堅定,對患者的盡心盡責和同理心,對學醫后輩的愛護和鼓勵,他們身上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繁星多而閃耀。我們作為中醫人要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博采眾長,靈活變通,創建適合現代疾病的新類方。同事要緊跟國家全面發展步伐,適應新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迎合健康中國的建設目標,發展中醫藥事業,讓中國傳統醫藥學繁榮昌盛,經久不衰,永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