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秦巴山區,魔芋藤蔓漸豐;漢江兩岸的田壟與車間里,還留著青年學子俯身調研的身影。7月17日,隨著長安大學赴陜西漢中&安康 “芋你同鋅・綠能興鄉” 暑期社會實踐隊完成對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探訪,這場為期 5 天、橫跨兩市三地的魔芋產業調研之旅正式畫上句點。從西安北站的整裝出發到田間地頭的細致觀察,從企業車間的深度訪談至科研視角的產業思考,實踐隊以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實踐肌理,用青年智慧解碼特色產業的升級密碼,其調研行動還獲得了漢中市政府融媒體的關注報道,為這場 “科技賦能農業、青春服務振興” 的實踐增添了更廣泛的社會回響。
(一)五日征程:從田壟到車間,繪就魔芋全產業鏈調研圖譜這場實踐之旅以 “全產業鏈視角” 為綱,串聯起魔芋從 “土里生” 到 “鏈上興” 的完整軌跡。
在漢中武鄉鎮毛堰村的魔芋種植基地,隊員們見證了一場 “魔芋下山” 的農業革命。曾經僅能扎根高海拔山區的魔芋,通過村集體主導的 “分散種植+標準化示范+集體經營” 三維模式,在 300 余畝低海拔試驗田實現畝產 2000 斤的突破。白魔芋與雜交魔芋的品種互補、玉米套作的天然遮陰技術,讓 “高海拔依賴” 成為過去。隊員們手持記錄本蹲在田間,與種植戶一同記錄株高、葉片數,深刻體會到 “科技創新 + 組織創新” 如何破解傳統農業的地域瓶頸——正如漢臺區農業局果樹中心吳主任所言:“這不僅是產量的突破,更是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捧上‘金疙瘩’的希望。”
轉戰安康市嵐皋縣,明富魔芋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自動化車間展現了產業升級的另一種可能。從魔芋清洗到精粉提煉,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每小時可處理原料超 2 噸,“明珠” 牌精粉、方便食品等 20 余種產品正通過這條產線走向韓國、北美市場。“我們流轉了 8 個村的閑置土地,帶動 190 戶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 公司總經理周益斌的話,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龍頭企業的輻射力。而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的精深加工技術,更讓大家看到 “實驗室到生產線” 的轉化潛力 —— 這與指導老師茍蕾教授的科研方向不謀而合:基于魔芋葡甘聚糖的水凝膠電解質技術,正為產業開辟 “從農產品到高科技材料” 的新賽道。
在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實踐隊則觸摸到消費端的創新脈動。標準化車間里,葛根薄餅、魔芋干等產品正通過智能溫控設備完成烘焙,而直播間里的 “陜南味道” 正努力突破流量困局。“平臺抽成高、創意競爭激烈,但我們仍在堅持——因為每賣出一份產品,就有一戶農戶多一份收入。” 廠長鐘存華的坦誠,讓隊員們理解了 “助農” 二字在市場浪潮中的重量。
(二)實踐深耕:科技賦能與產業痛點的雙向洞察五天的調研不僅是成果的收集,更是問題的發現與思考的沉淀。
實踐隊發現,魔芋產業的 “破圈” 正依賴科技的雙重賦能:一方面,種植端的 “低海拔適應性改良”“套作技術創新” 讓產業版圖從山區擴展至平原,解決了 “量” 的供給問題;另一方面,加工端的 “自動化生產”“高附加值研發”正推動產業從 “初級加工” 向 “高科技材料” 躍升,破解 “質” 的瓶頸。“當魔芋能做成柔性電子設備的電解質,傳統農業就有了‘綠能’新引擎。” 實踐隊員在實踐日志中寫道。
但痛點同樣清晰:種植環節仍面臨 “投資大、見效慢” 的困境,部分農戶因風險顧慮不敢擴大規模;加工企業在直播帶貨中遭遇 “平臺成本高、同質化競爭” 的難題;而科技成果轉化則需要更順暢的 “高校-企業-農戶” 銜接機制。
(三)青春答卷: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這場實踐是‘行走的思政課’,讓我們讀懂了‘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的生動注腳。”從西安北站出發時的憧憬,到田間觀察魔芋植株時的專注,再到與企業家深入交流時的篤定,隊員們的成長清晰可見——他們不僅了解了魔芋,更深刻理解了 “青年擔當” 的內涵:是用專業知識分析產業痛點的理性,是為農戶增收建言獻策的溫度,更是將科研理想融入鄉村振興的情懷。
指導老師茍蕾教授的話道出實踐的深意:“魔芋產業的振興,需要‘頂天立地’的力量 ——‘頂天’是科研創新的高度,‘立地’是扎根田野的深度。大學生就是連接二者的橋梁。” 如今,實踐隊帶回的不僅是裝滿背包的魔芋小零食、與農戶的合影,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七月的風掠過漢江,帶著魔芋的清香與青春的熱忱。這場實踐雖已圓滿結束,但青年學子與魔芋產業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正如隊員們在實踐基地的留言:“我們會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前行,讓‘綠能興鄉’的種子,在更多鄉村振興的土壤里發芽結果。”
供圖:周子荃 陳佳麗 劉宇彬 李田香
供稿:李田香
審核:茍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