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淄博琉璃探尋之旅像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讓我們在窯火與琉光的交織中,觸摸到傳統技藝的溫度與力量。

初見琉璃,是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里流轉的斑斕光影。展柜中,從商周時期的古樸琉璃珠,到明清的華麗擺件,再到現代設計師的創新作品,每一件琉璃作品都鐫刻著時代的印記。當我們嘗試制作琉璃葫蘆吊墜時,高溫下的琉璃料在手中倔強地抗拒著塑形,才真切體會到匠人 “馴服火焰” 的本事,是千百次練習沉淀出的老練與從容。在下午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中,為游客講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時,更讓我們明白,文化的傳遞不僅需要熱愛,更需要扎實的知識與真誠的分享。

顏神古鎮的老爐邊,匠人捏轉琉璃的身影令人動容。通紅的料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轉瞬化作靈動的造型。采訪時,老匠人布滿老繭的手輕撫作品:“琉璃是活的,你對它用心,它就會給你回應。” 這句樸實的話,道盡了與手藝相守半生的深情。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里,傳統紋樣的茶具與現代風格的飾品相映成趣,讓我們看見老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的鮮活模樣 —— 它從未老去,只是換了種方式融入平凡的塵煙。

魯派內畫的體驗堪稱 “指尖上的修行”。當特制筆尖探入鼻煙壺狹小的空間,簡單的線條都變得歪歪扭扭,對比展柜中匠人筆下的山水樓閣,才深知 “毫厘之間見乾坤” 的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走進小學課堂,看孩子們用稚嫩的小手握著畫筆,在壺內畫出稚嫩的線條但滿臉認真時,忽然懂得傳承的真諦: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讓文化的種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這段旅程讓我們明白,傳統從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標本,而是流動在生活中的活水。作為青年,我們既要以敬畏之心守護老手藝,更要以創新思維讓它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窯火不熄,琉光永續,這是我們從淄博帶回來的傳承信念,更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未來必須要踐行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