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路晨曦”實踐隊赴濟南聚焦殘健共融建設

2025年6月28日-7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路晨曦實踐隊組織12名隊員,在濟南市開展了為期6天的系列社會實踐活動。
儀路晨曦實踐隊以"殘健共融·青春筑夢"為主題,通過場景體驗、康復陪伴、科普宣教、人物專訪、院校調研五種形式,深入探索特殊群體生存現狀,助力社會包容環境建設,用青春力量踐行社會責任。
沉浸式體驗黑暗世界,構筑理解殘障群體的認知紐帶。6月29日,實踐隊走進濟南市光明體驗館,開展"黑暗中行走"主題體驗活動。在600平方米的體驗空間內,隊員們在視障引導員帶領下,依次體驗了居家生活、公共交通、商超購物等12個模擬場景。在黑暗環境中,隊員們僅能依靠聽覺、觸覺等感官辨別方向,深刻體會到視障人士的生存挑戰。體驗館負責人王文婕表示:"反向體驗旨在喚醒社會深層關注。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已明確保障要求,但公眾認知仍有不足,活動可促進政策落地,為視障群體創造友好環境。"引導員小旭分享了視網膜脫落致盲后的心路歷程,從抑郁封閉到重歸社會,他用親身經歷詮釋了"黑暗中也能找到光明"的生命力量。
康復中心溫情互動,共筑心靈無障礙橋梁。實踐隊先后前往山東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與山東偉眾康復醫療中心,開展"童心共融"志愿服務,響應國家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設政策要求。在聽力語言康復中心,隊員們設計"擊鼓傳花說超能力""彩珠串連夢想"等互動游戲,與28名聽障兒童共同完成手工作品。孩子們佩戴的人工耳蝸上,卡通花朵裝飾隨動作輕晃,成為無聲世界的靈動注腳。偉眾康復醫療中心內,實踐隊與20名心理障礙兒童開展"小超人成長計劃"。通過整理圖書、自強模范分享等活動,幫助孩子們建立自我認同。中心負責人表示:"大學生的陪伴讓孩子們感受到平等的尊重,這種心靈互動比物質幫助更有意義。"
科普課堂播種希望,點亮少年強國夢想。實踐隊走進卓雅幼兒園、百合幼教集團、佛山苑幼兒園3所幼教機構,為六百多名學生開展"航天筑夢·共融未來"科普課程,響應國家"雙減"政策下科技啟蒙與素質教育融合要求。課程中,隊員用飲料瓶、打氣筒制作水火箭裝置,承載孩子們簽名的"火箭"升空時引發陣陣歡呼。通過動畫演示、實物操作,生動講解水火箭原理,激發宇宙探索興趣。佛山苑幼兒園園長評價:"課程融合航天精神與無礙共融理念,契合國家教育方針,為孩子們播下家國情懷種子。"活動以趣味形式落實科技啟蒙政策,助力幼兒科學素養與社會認知培育。
人物專訪與院校調研,探索助殘扶弱長效路徑。7月3日上午,實踐隊走訪山東省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與專業教師座談。該校依國家“十四五”殘疾人保障規劃,設藝術設計等特色專業,幫助殘障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國家有力的補助政策基本掃除了“因殘致貧”的陰霾,然而,廣泛缺失的無障礙設施仍是一道職場壁壘,反映出全社會無障礙環境建設仍有待加強。同日下午,實踐隊專訪全國自強模范艾憲寶。這位雙腿截肢的公益先鋒,以經歷詮釋“生命至上、平等共享”理念,分享二十年基層服務事跡,提出“殘障是觀察世界的不同視角”。其事跡展現黨員先鋒作用,讓實踐隊認識到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必須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以推進,以實際行動助力殘疾人共同富裕。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多元形式踐行社會責任,既深化了對特殊群體的認知,也為推動殘障權益保障政策落地提供了青年視角。實踐隊表示,從黑暗體驗到心靈共鳴,真正的無障礙不僅是設施完善,更是觀念的革新。青年一代應成為殘健共融的踐行者,讓每個生命都能平等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