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8日,贛南醫科大學藥學院“紅藥匠”暑期社會實踐隊的21名師生,走進龍南市里仁鎮及周邊村鎮。這支青春隊伍以健康科普為筆、醫藥服務為墨、文化傳承為色,在鄉村大地勾勒出一幅“紅色鑄魂、童心筑夢、非遺續脈、健康護航”的立體畫卷,讓青春力量在基層實踐中綻放光芒。
紅色足跡里的初心傳承“敵人是侵略者,在黨的領導下,正義必勝是規律。”93歲抗美援朝老戰士鐘漢華的話語,如驚雷般在實踐隊員耳邊回響。在龍南市“工農紅軍到龍南歷史陳列館”,銹跡斑斑的步槍、泛黃的戰地書信,無聲訴說著紅軍與群眾“魚水情深”的革命歲月;在“煙園圍”的斑駁墻垣間,隊員們聆聽著紅軍在贛南山區艱苦轉戰的故事,觸摸到革命先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
從歷史陳列館到古圍遺址,從老戰士的親歷講述到革命文物的靜默見證,隊員們在沉浸式學習中讀懂“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堂必修課,”隊員黃凱欣說,“我們要把這份初心轉化為服務鄉村的動力。”
童心港灣里的成長密碼“六不準要記牢,私自下水危險高……”在里仁鎮“童心港灣”,隊員們將防溺水知識編成兒歌,孩子們跟著節奏拍手傳唱。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中,小宇踮腳模仿按壓動作;心肺復蘇教學里,孩子們跟著隊員的示范,在同伴的手臂上練習按壓姿勢,一招一式認真模仿,安全意識在互動中深植心間。
更讓孩子們雀躍的是“夢想可視化”環節。10歲的婷婷寫下“想當醫生”,AI 技術瞬間將她的照片轉化為白大褂形象,大屏幕上的“小醫生”讓她眼睛發亮。而“花青素顯色” 實驗中,紫甘藍汁遇酸堿變幻出的彩虹色,讓孩子們驚呼 “像魔法”。最后,數十雙小手共同繪制的“七彩畫卷”上,氣球飛向藍天,笑臉映著紅花,成為這個夏天最鮮活的記憶。
客家圍屋里的文化尋根“這‘九井十八廳’的格局,藏著客家人的生存智慧。” 在關西圍的青石板路上,隊員們聽著講解員的介紹,指尖撫過斑駁的木柱。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西圍“一圍一世界”的構造,與栗園圍“一祠三廳”的布局,共同勾勒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圖景。
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里,故事更動人。織帶藝人王婆婆,指尖翻飛間將五彩絲線織成“福”字紋;竹編師傅劉大爺,用篾條編出的竹籃細密如網;剪紙藝人陳阿姨的剪刀下,客家婚慶場景躍然紙上。“老手藝里有祖宗的智慧,”隊員們說,他們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瞬間,計劃做成短視頻讓更多人看見客家非遺的魅力。
田間地頭的健康守護“大媽,您這降壓藥得避光存,過期的咱得清出去。” 在正桂村留守老人家中,隊員李昌海一邊給劉奶奶量血壓,一邊翻看藥箱。
針對農村常見的“藥箱亂象”,隊員們獨創“清、分、標”三步法:先清理過期藥品,再按內服、外用、急救分類,最后貼上寫著“睡前服”“飯后吃”的彩色標簽。7天里,他們走遍6個村落,為100多戶家庭整理藥箱,科普“家庭藥箱管理”知識,還為獨居老人留下“健康聯系卡”。“這些娃娃比親孫輩還細心,”劉奶奶攥著卡片笑眼彎彎。
草藥香里的文化認同“這是蒲公英,葉子能消炎,根能泡水喝。”在里仁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小院里,隊員們帶著孩子們認識房前屋后的“天然藥箱”。而一旁的服務臺,艾灸的溫煦、推拿的力道、刮痧后的紅暈,構成獨特的“中醫圖景”。
“夏天容易濕重,這香囊里有艾葉、薄荷,能驅蚊安神。” 隊員們將自制的百個香囊和清熱解暑茶飲送到居民手中。68 歲的鐘大爺體驗完艾灸,連連感嘆:“老祖宗的法子真管用!” 這場“中醫藥沉浸式體驗”,讓村民們在藥香中讀懂傳統智慧。

7天的實踐,隊員們的足跡從紅色遺址到客家圍屋,從童心港灣到農家院落。“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鄉村的學習者。” 服務隊指導老師袁東波說。這支“紅藥匠” 隊伍,正以青春之名,將藥學初心、文化自信融入鄉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寫下屬于青年的擔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