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紅點亮社區煙火:巡邏、服務與分類的溫暖協奏曲
一批來自安徽工業大學的學生應社會號召,自愿參加馬鞍山社會實踐活動,于7月1日到7日的時間里,進行了義警巡邏、垃圾分類等活動。(通訊員 李紅濤)
城市的脈絡里,社區是最具煙火氣的細胞。當暮色浸染街巷,義警的腳步、夜市志愿者的身影、垃圾分類的實踐,共同編織出一幅充滿溫度與活力的社區圖景。在珍珠園社區及周邊街巷,這些平凡卻閃耀的行動,正書寫著基層治理與志愿精神交融的故事。當夜幕為社區披上紗衣,一支身著紅馬甲的隊伍開始穿梭于街道——這是珍珠園社區的義警巡邏隊。他們中有巡邏警察,有退休的大叔,還有放假參與實踐的學生,因守護社區的共同心愿匯聚。巡邏路線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出發,覆蓋周邊街巷、夜市及居民樓。華燈初上時,他們的身影出現在路口,協助疏導交通,提醒居民規范停車。遇到晚歸的老人,會貼心護送;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記錄反饋。夜市人潮涌動,他們既是秩序的維護者,也是游客的“活地圖”,解答問路、幫忙找遺失物品,讓煙火氣里多了份安心。“我們不是專業警察,但多雙眼睛、多份警惕,就能給社區添份安全。”巡邏隊隊長的話,道出了義警的擔當。這些志愿巡邏的腳步,丈量著社區的安全感,讓夜晚的街道成為居民安心的歸途。
夜市是城市煙火的聚集地,香氣四溢的攤位背后,垃圾處理曾是難題。珍珠園社區的夜市志愿者們,主動成為這片煙火氣的“環境衛士”。傍晚時分,他們身著紅馬甲,帶著清潔工具駐守夜市。從攤位間的細碎垃圾,到角落堆積的雜物,志愿者們逐一清理。遇到游客隨手丟棄的紙巾、竹簽,及時撿起分類;看到攤主忙碌顧不上整理,會幫忙將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分開。他們還向攤主和食客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用實際行動帶動更多人愛護環境。炎熱夏夜,志愿者的衣衫常被汗水浸透,但沒人喊累。有攤主深受觸動,自發準備了飲用水放在攤位,供志愿者取用。“以前覺得垃圾有人收就行,現在知道每一份整潔都靠大家維護。”一位攤主的轉變,是志愿者行動的生動注腳。他們讓夜市的煙火氣,始終與整潔相伴,讓居民和游客在享受美食時,也能感受社區的文明溫度。
在社區治理中,垃圾分類是關鍵一環。珍珠園社區通過宣傳、實踐與志愿力量,推動分類理念落地。從黨群服務中心的宣傳展板,到街巷里的分類垃圾桶,再到志愿者的上門講解,分類知識逐步滲透到居民生活。志愿者們走進小區,幫居民整理家中垃圾,指導分類投放;在垃圾收集點值守,耐心糾正不規范行為。針對裝修垃圾、大件廢棄物,社區組織專項清理志愿活動,周六一早,紅馬甲們集合在堆放點,掄起錘子拆分家具、分揀磚瓦,讓雜亂的堆放點恢復整潔。參與活動的學生志愿者說:“分類看似小事,做好了能讓社區變美,也能讓資源循環起來,您看這舊木料,能送去生物質電廠發電呢。”垃圾分類的實踐,也讓鄰里關系更緊密。居民們交流分類心得,分享自制堆肥、回收利用的小竅門,讓環保成為社區生活的新時尚。當越來越多家庭主動分類,當垃圾清運車按類收運的效率提升,垃圾分類不再是生硬的規定,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習慣,見證著社區治理的精細與溫度。
義警巡邏、夜市服務、垃圾分類,不同的志愿場景,共同的奉獻初心。這些志愿行動,不僅改善了社區環境、提升了安全指數,更凝聚起鄰里間的溫情。在珍珠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戎耀家園·暖心鄰里”的標語下,志愿者們的合影記錄著一次次服務的熱忱;夜晚街巷里,橙紅馬甲的隊伍傳遞著守護的力量。參與其中的人們,收獲的不僅是社區環境的改善,更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與鄰里情誼的升溫。“以前覺得退休沒事干,現在巡邏、做志愿,生活充實又有意義,還認識了好多新朋友。”“在社區做志愿,讓我重新認識了身邊的街巷,也更懂得責任與互助的意義。”這些志愿行動,如同一束束微光,點亮社區的煙火日常。它們證明,基層治理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無數人用熱情與行動織就的溫暖網絡。當義警的腳步、志愿者的雙手、分類的實踐匯聚,社區便有了抵御不安的韌性、擁抱美好的活力,以及鄰里互助的溫度。在珍珠園社區的探索中,義警巡邏、夜市服務與垃圾分類的實踐,已成為社區治理的有效路徑。未來,這份志愿力量還將持續生長——更多年輕人參與,讓巡邏更具活力;更系統的宣傳推廣,讓垃圾分類成為共識;更豐富的服務形式,讓夜市煙火與文明并行。
社區,是城市的根基;志愿,是社區的靈魂。當越來越多的人穿上紅馬甲,走上街巷、守在攤位、參與分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環境的改善、安全的提升,更是一種共建美好家園的社區精神在傳承。這份精神,讓陌生人變成鄰里,讓小事匯成大愛,讓社區真正成為“溫暖的大家庭”。
暮色褪去,朝陽升起,志愿的故事仍在繼續。在珍珠園社區及無數相似的街巷,義警的腳步會再次響起,志愿者的身影會再次忙碌,垃圾分類的實踐會持續深入。這是屬于社區的煙火敘事,更是志愿精神照亮城市基層的生動注腳。當每一份平凡的付出匯聚,我們終將看見,社區因志愿而美好,城市因社區而溫暖。
通訊員 李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