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2日,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95推普實踐團走進淄博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志愿服務中心,開展普通話推廣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定制化課程教學、沉浸式互動交流等多元形式,助力孤困兒童提升普通話表達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自信,為語言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前期調研顯示,部分孤困兒童受家庭環境、教育資源等因素制約,存在普通話發音不準確、表達邏輯不暢等問題,個別兒童甚至因語言障礙產生社交畏難情緒,直接影響日常學習與人際交往。針對這一現狀,實踐團依托學院專業優勢,圍繞普通話發音規律、口語表達技巧等核心內容,精心設計發音訓練課、趣味朗讀會、情景對話演練、語言益智游戲等模塊化課程,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從“敢開口”到“會表達”的轉變。
圖為實踐隊員與孤困兒童互動。劉壯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推普宣傳,幫扶兒童克服語言障礙。劉壯 供圖
為避免傳統語言教學中“單向灌輸”的弊端,實踐團全程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將普通話訓練融入趣味活動。在“語音小課堂”上,志愿者通過《四是四》等經典繞口令強化舌尖音、舌根音辨析,借助《讓我們蕩起雙槳》等兒歌跟讀訓練聲調韻律,在反復練習中糾正發音偏差;在“故事分享會”環節,引導兒童用普通話講述成長趣事,志愿者即時點評并示范表達技巧;“情景劇場”活動則設置超市購物、課堂提問等生活化場景,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實用對話技能,通過一系列針對性訓練活動有效激發了兒童的學習主動性。
圖為實踐隊員對兒童開展推普活動。劉壯 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95推普實踐團與淄博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志愿服務中心簽署長效幫扶協議,計劃通過定期志愿服務、線上輔導答疑、資源共享平臺搭建等方式,持續推進語言幫扶工作。淄博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志愿服務中心理事長耿濤表示:“大學生志愿者不僅帶來了系統的普通話教學方法,更以同齡人的視角給予孩子們情感陪伴與成長指引,對孤困兒童健全人格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圖為實踐隊員與手牽手孤困兒童合影留念。劉壯 供圖
山東理工大學95推普實踐團通過專業化課程設計與個性化互動引導,幫助孤困兒童突破語言壁壘,累計糾正發音問題30余類,培養“小小普通話推廣員”12名,切實增強了孩子們的社會交往信心。下一步,95推普實踐團將依托專業資源,開發適用于孤困兒童的語言培訓模式,推動普通話普及工作向精準化、長效化發展。
作者:陳思羽 張繼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