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黨中央對當代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殷切期望,引領青年學生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2025年7月11日至18日,長安大學“巖心鑒紅土・薪火傳麻鄉”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教師劉永旭的帶領下,赴湖北麻城開展“文化傳承實踐”主題活動。實踐隊員在紅色圣地中汲取信仰力量,在文化根脈里感受精神傳承,在專業實踐中深化知識理解,在鄉村調研中探索發展路徑。
紅色基因浸潤:從歷史記憶到青年擔當
實踐隊首站走進麻城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隊員們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哀思,隨后參觀王樹聲紀念館、麻城革命紀念館等場館。銹跡斑斑的槍支、泛黃的斗爭文件,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革命先輩在絕境中堅守信仰的精神
實踐隊在乘馬會館聆聽講解,深刻感悟到會館承載的紅軍精神、蘇區精神以及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內涵,這不僅是史料中的文字,更是麻城以“多彩旅游路”激活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核。三條半槍紀念館里“三條半槍鬧革命,二十六將出乘馬”的標語與實物史料,讓“堅守信仰、浴血奮戰”的革命精神從抽象概念變為具象感知,進一步增強了實踐隊員對“紅色江山來之不易”的認同感。

實踐隊學習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 劉懷舒攝
文化尋根:從移民史詩到非遺匠心
為探尋麻城文化根脈,實踐隊先后走訪麻城博物館與孝感鄉文化公園。在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展現先民智慧,明清移民展區的族譜與遷徙圖則鋪開“湖廣填四川”的壯闊畫卷。孝感鄉文化公園內“移民渡”雕塑群與“麻鄉約”史料,讓隊員們沉浸式感受先輩拓荒創業的堅韌,理解“鄉愁”背后的文化認同。
非遺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實踐。實踐隊走進三河口鎮,尋訪市級非遺“三河剪紙”傳承人劉錦榮,探尋傳統技藝的現代生命力。三河剪紙“扎根紅土、記錄生活”,是麻城文化傳承的載體。當地政府通過“非遺進課堂”等多種舉措,讓“民間手藝”變為“文化IP”、讓“老手藝”成為“新引擎”,用現代視角挖掘傳統價值,用多元平臺擴大傳播范圍,讓非遺接上“地氣”更接上“朝氣”。

實踐隊探尋文化根脈,感悟文化之源 劉懷舒攝
科學探索:地質資源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
實踐隊結合專業特色,深入龜峰山地區開展地貌考察,將課本知識與實地景觀結合。隊員們觀察片麻巖風化紋路、記錄巖石斷口形態,在追根溯源中詮釋“三下鄉”“長才干”的實踐要求。
為探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實踐隊走訪了黃市坳村,見證了“地質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樣本。在彭建兵院士指導下,黃市坳村以“避免鄉村同質化建設,立足人才振興,發揮地質文化特色”為原則,建成全國首個村級地質科普基地,并積極探索“地質+文創+農業”模式,“地質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讓隊員們看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路徑。

實踐隊領隊潘進燦向實踐隊隊員講解龜峰山的形成原因 劉懷舒攝

實踐隊與余朝暉進行交談 劉懷舒攝
追循科學家足跡:播撒科技報國種子
實踐隊走進大別山地質科普教育基地,深入了解彭建兵院士扎根地質領域、守護山河安全的科研歷程,對“科研報國”精神有了具象化認知。此外,在麻城市團委的大力支持下,劉永旭以青年賡續奮斗為根本,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擔科技強國使命》主題思政課,以院士事跡為引,激勵在場青年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遠大抱負。

實踐隊參觀大別山地質科普教育基地 劉懷舒攝

指導老師劉永旭為實踐隊開展思政課 劉懷舒攝
此次實踐活動,讓紅色信仰從“認知”變為“認同”,讓專業知識從“書本”走向大地,讓文化傳承從“口號”化為“行動”。正如麻城大地的精神始終在“堅守與創新”中延續,當代青年以“接力手”的姿態,在傳承中汲取力量,在實踐中探索路徑,讓紅色血脈永不褪色,讓文化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