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腳下的“逆向生長” --博納佰馥酒莊的生態哲學與產區對話
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林立的酒莊如同鑲嵌在戈壁與綠洲間的明珠,各自以獨特的釀造理念書寫著風土故事。其中,博納佰馥酒莊以自然主義姿態在滴灌普及、化肥增效的產業潮流中,堅守著黏土漫灌、零干預發酵的傳統路徑,形成了與周邊酒莊截然不同的生態敘事。
(一)黏土上的“慢養”哲學
走進博納佰馥的葡萄園,腳下的黏土在雨后泛著濕潤的光澤,與相鄰酒莊疏松的沙壤土形成鮮明對比。這里從不設滴灌設備,僅在春季出土、秋季埋土前進行兩次大水漫灌。水流漫過地表滲入黏土深層,迫使葡萄根系向地下延伸——這種在其他酒莊看來“低效”的方式,恰恰讓博納佰馥的葡萄藤在干旱季節能汲取深層礦物質,果實中沉淀出更復雜的風土風味。與之相對,西鴿、美賀等規模化酒莊多采用沙壤土種植,配合智能化滴灌系統,精準控制每株葡萄的用水量。博納佰馥的黏土漫灌雖畝產偏低,卻讓赤霞珠的單寧更顯緊實,霞多麗的酸度帶著獨特的礦物質感。
(二)從雜草到酵母的“自然契約”
博納佰馥的葡萄園里,野菊與苜蓿在葡萄藤間肆意生長,與隔壁酒莊寸草不生的規整地塊形成強烈反差。這些雜草能涵養土壤微生物,甚至通過根系分泌物質抑制病蟲害——這正是他們拒絕農藥的底氣。而周邊酒莊多采用除草劑或定期機械除草,配合低毒農藥防治霜霉病,雖能保證葡萄品相整齊,卻在土壤中留下了難以降解的化學殘留。這種“不干預”理念更延伸至釀造環節。在博納佰馥的酒窖里,發酵罐上從未貼著“人工酵母”標簽。相比之下,源石、龍瑜等酒莊更信賴標準化人工酵母,能確保發酵過程穩定可控,風味更統一。但博納佰馥的自發酵酒款,往往帶著難以復制的野性香氣——有時是雨后泥土的腥甜,有時是山間野花的清冽,這些“不完美”的風味,恰成了其獨特的標志。
(三)對抗“效率崇拜”的生態實驗
“釀酒不是馴服自然,而是聽懂自然的語言。”這與周邊酒莊追求的“精準釀造”理念形成有趣對比。當其他酒莊用傳感器監控發酵溫度、用離心機過濾酒液時,這里的工人用木勺手工壓帽,用棉布自然過濾——他們相信,過度干預會剝離葡萄酒的“靈魂”。這種哲學甚至體現在酒款的包裝上:博納佰馥的酒瓶標簽僅用簡單的手繪線條勾勒葡萄園輪廓,而美賀酒莊的酒標則印著藝術化的酒莊建筑,西鴿更是以“寧夏風土標桿”的定位進行市場化包裝。這種“反營銷”姿態雖讓其市場認知度不如周邊酒莊,卻積累了一批認同其自然理念的忠實擁躉。
(四)風土的多元敘事
對比之下,博納佰馥與其他酒莊的差異,本質上是對“風土”理解的分野:前者將風土視為自然的饋贈,主張以謙卑姿態順應其節律;后者則將風土看作可調控的資源,試圖通過技術最大化其商業價值。沒有絕對的優劣,卻共同構成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的生態光譜。
當夕陽為賀蘭山鍍上金邊,博納佰馥的黏土田在暮色中沉靜如鏡,遠處酒莊的滴灌噴頭閃爍著金屬光澤。這片土地上,兩種截然不同的種植哲學都在生長——而正是這種差異,讓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故事,多了一層關于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深刻思考。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