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1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貫云川”實踐團隊一行10人走進南通算珠博物館,開展實地調研。該團隊旨在通過拍攝介紹視頻,系統呈現珠算文化的雅韻傳承與文脈延續,展現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生命力,讓更多人感知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南通算珠博物館嵌在老城的青磚灰瓦間,推開那扇雕著纏枝紋的木門,木蠟油與舊木料的氣息便漫了過來。展廳內光線透過紗簾變得柔和,1000余件算珠藏品在展柜中靜立,從戰國的青銅算珠到當代的琺瑯算盤,像一串串聯起時光的珠子。實踐團隊架起攝像機時,鏡頭先落在了展廳中央的“材質長廊”——硬木算珠泛著溫潤的包漿,黃銅算珠留著經年摩挲的亮痕,玉石算珠在光線下透出細密的紋路,每一種材質都在訴說著不同時代的工藝雅韻。
“這些算珠不只是工具,是匠人們把審美刻進了實用里。”講解員在一組清代紅木算盤前,指尖輕觸展柜玻璃。她指著算盤邊框上的云紋雕飾說,這組算盤出自揚州匠人之手,榫卯結構嚴絲合縫,連算珠與檔桿的間隙都精確到毫米,“你看這云紋的弧度,與算珠的圓形呼應,既不影響撥動,又添了幾分雅致,古人的‘器以載道’就在這些細節里。”她向實踐團隊展示了一件民國時期的黃銅算盤,算珠內側刻著纏枝蓮紋,經考證是當年賬房先生特意定制的,“連算珠內側都要雕花,可見那時珠算已不只是計數,更是身份與審美的象征。”
實踐團隊的鏡頭格外關注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文脈密碼”。 南通算珠制作講究“材美工巧”。選料時,木質算盤多取紫檀、紅木等硬木,金屬算盤選用黃銅等耐腐蝕材質,玉質算盤則精選和田玉等溫潤玉石。制作時,先經選料切割、干燥處理,再通過車鋸刨磨打造算珠與框架,以榫卯工藝拼合框梁檔,最后進行紋飾雕刻,如紫檀算盤常刻吉祥紋樣。每道工序都需匠人手工完成,僅打磨環節就需十余次,確保算珠圓潤順滑、框架嚴絲合縫。在“工藝展區”,隊員們發現所有傳統算盤都不用一根釘子——檔桿與邊框的連接全靠榫卯,算珠中間的穿孔邊緣都做了倒角處理,摸上去圓潤不硌手。
珠算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活態傳承區”體現得尤為明顯。 隊員們看見了“珠壇泰斗”華印椿的雕像,以他為代表的珠算傳承人們撰寫《中國珠算史稿》填補學術空白。如今學習的“二指撥珠法”,便出自此。珠算的“五升十進制”與現代數學的十進制一脈相承,是中國人數理思維的根。

(圖為“珠壇泰斗”華印椿的雕像。汪潔鈺 供圖)
拍攝間隙,隊員們注意到展廳角落的“榮譽墻”,上面擺滿了南通各小學珠心算獲獎獎杯。全市27所小學從一年級開設珠心算課,近十年培養出300多名省級以上珠心算選手,拿過3次世界冠軍、6次全國冠軍。“學過珠算的孩子空間想象力普遍更強,這就是文脈的延續——古人用珠算丈量土地、計算歷法,現在孩子們用它打開數理思維的大門。”講解員說到。

(圖為展廳榮譽墻。王雨佳 供圖)
整天的拍攝里,實踐團隊積累了1500分鐘素材: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照在明代算盤的云紋上,形成流動的光斑;隊員們為了拍清算珠穿孔的倒角,蹲在展柜前調整了12次機位。“最打動我的是那枚清代銅算珠上的刻字。”一位隊員在整理素材時說,算珠內側刻著“恒記”二字,應該是當年商號的標記,“這兩個字讓冰冷的銅珠有了故事,就像文脈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藏在這些具體的物件里。”
(通訊員 吳楚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