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實踐隊踏入了南京繩結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探尋南京繩結非遺文化的奇妙之旅。
剛走進博物館,就被那琳瑯滿目的繩結展品震撼了。墻上掛著一幅幅巨大的繩結藝術作品,色彩斑斕,造型復雜精美。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吉祥結,結體緊湊,線條流暢,每一個轉折都恰到好處;還有寓意著福壽安康的盤長結,其線條相互交織,無頭無尾,好似生命的循環不息 ,充滿了神秘的美感。展柜里擺放著小巧精致的繩結飾品,手鏈、項鏈、耳環應有盡有,這些飾品將繩結與現代時尚元素巧妙融合,既有著傳統的韻味,又不失時尚感。

(圖為南京繩結藝術品展示。許欣然 供圖)
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熱情講解下,了解到南京繩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于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那時候,繩子是人們記錄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工具,一個結代表一件事,或大或小,都被這小小的繩結串聯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繩結逐漸從實用走向裝飾,到了唐宋時期,社會繁榮,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繩結也迎來了它的興盛時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無論是在宮廷貴族的服飾上,迎來在尋常百姓的日常用品中,都能看到繩結的身影。明清時期,繩結藝術更是達到了巔峰,其制作工藝愈發精湛,樣式也更加豐富多彩,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寓意和審美情趣。
在博物館的實踐區,有幸得到了繩結傳承人的親自指導,學習繩結的制作。傳承人先為我們展示了基本的繩結技法,如平結、十字結、雙聯結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到了我手上卻怎么也做不好。繩子在我手中仿佛變成了調皮的孩子,怎么也不聽使喚。不是結打得歪歪扭扭,就是線條不流暢。但在傳承人的耐心教導下,我逐漸掌握了一些技巧,慢慢地找到了感覺。

(圖為南京繩結制作工藝過程展示圖一側。許欣然 供圖)
制作一個簡單的吉祥結。需要先將繩子繞成一個圈,然后按照特定的順序穿插、纏繞,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稍有差錯就前功盡棄。在制作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繩結制作的不易,這不僅需要手上的技巧,更需要內心的平靜和專注。一個小小的繩結,蘊含著無數次的練習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當我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雖然它還比不上傳承人們制作的精美,但那種成就感油然而生。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吉祥結,我仿佛與古老的繩結文化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感受到了它的溫度和魅力。
這次在南京繩結博物館的實踐經歷收獲頗豐。南京繩結非遺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它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情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然而,在現代工業化和快節奏生活的沖擊下,像南京繩結這樣的非遺文化正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年輕人對這些傳統技藝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傳承人群體逐漸老齡化,這讓我深感擔憂。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繩結,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回到生活中,我會將這次學到的繩結知識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讓他們也能感受到繩結的魅力。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非遺文化,加入到傳承和保護的隊伍中來,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通訊員 張李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