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6月2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實踐隊赴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開展為期3天的黑陶文化調研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深入探尋日照黑陶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傳承現狀,通過走訪非遺傳承人、記錄制作工藝、觀察產業發展模式,為這一古老技藝的活態傳承提供青年視角的思考。
日照是黑陶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黑陶制作工藝在此代代相傳,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從泥巴到陶器,需經過拉坯、修坯,再經壓平、刻制、打光、烘干、燒制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兩城鎮作為龍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曾出土過被譽為“薄如紙、亮如漆、硬如瓷”的蛋殼黑陶,其制作技藝代表了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巔峰。實踐隊抵達當日,便前往日照市博物館。日照市博物館館藏黑陶文物達300余件,涵蓋龍山文化時期的生活用具、禮器、祭祀用品等多個類別,其中一級文物12件,尤以蛋殼黑陶高柄杯、黑陶鏤孔豆、黑陶弦紋鼎最具代表性實踐隊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開始了對館藏黑陶的系統調研。
在恒溫恒濕的展廳內,一件陳列于獨立展柜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這件文物通高26.5厘米,杯身直徑8厘米,通體烏黑發亮,杯柄處有細密的鏤孔裝飾。“這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1973年出土于日照兩城鎮遺址,屬于龍山文化晚期作品。”工作人員手持手電筒,光束斜射在杯壁上,能清晰看到表面若隱若現的旋轉紋路,“它最薄的地方只有0.15毫米,重量不足50克,拿在手里幾乎感覺不到分量,卻能承受自身重量直立擺放,堪稱史前制陶工藝的巔峰之作。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快速旋轉陶輪的技術,轉速可達每分鐘300轉以上,才能拉出這么薄的坯體,而且全程不能有一點失誤,否則整個作品就會報廢。”

圖為黑陶蛋殼高柄杯 生艷、伊星如供圖
在禮器展區,一件黑陶鏤孔豆的造型讓隊員們駐足良久。這件文物由盤、柄、座三部分組成,盤口呈圓形,柄部有三層交錯的三角形鏤孔,底座為覆盆狀。“豆在古代是用來盛放祭品的禮器,這件黑陶豆的鏤孔設計不僅有裝飾作用,還能體現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工作人員指著鏤孔的排列規律,“你們看這些三角形,每一層都相互錯開,既保證了結構穩定,又形成了光影交錯的效果,在祭祀時可能還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她補充道,館內曾做過復刻實驗,即使有現代工具輔助,成功率也不足30%,“足以想見當時工匠的技藝有多精湛。
在結尾提及到非遺傳承,工作人員驕傲的說新一代青年創立了大大小小的的黑陶工作室為黑陶文化的傳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天,實踐隊去社區進行黑陶文化宣傳講座互動環節,社區人員提出了各種問題。“黑陶為什么是黑色的?”“古人用黑陶做飯會糊嗎?”黃鑫輝耐心解答:“黑陶的黑色是燒制時‘滲碳’形成的,就像給陶坯‘熏’了一層碳,既美觀又能防水;至于做飯,當時的人已經掌握了控制火候的技巧,就像現在我們用鐵鍋炒菜一樣熟練。”

圖為黃鑫輝在社區講解黑陶制作工藝 生艷、伊星如供圖
社區工作人員總結到:“年輕人用社區居民能接受的方式解讀古老文化,讓黑陶從博物館的展柜里‘走’了出來,這種傳播比書本教育更有感染力。”
(通訊員 遲晨曦)